“師姐好樣的!”北京時間8月6日晚,全红群跳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女子10米跳台的榜样奔涌決賽場上驚豔上演“水花消失術”,勇奪金牌。水少在萬裏之外,后浪她的全红群跳跳水啟蒙母校——湛江市體育學校內,正在實時觀看比賽直播的榜样奔涌師弟師妹們,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歡呼聲。
全紅嬋是從湛江走出的第三位奧運冠軍。在這片有著“中國跳水之鄉”之稱的土地上,世界冠軍們的成就激勵著每一位跳水少年勇往直前。近日,南方農村報記者探訪了湛江市體育學校,見證了一群跳水少年在榜樣的力量之下,以日複一日的刻苦訓練換來一套套行雲流水的動作。他們起跳、騰空、翻轉,不斷跳出人生的新可能,渴望著成為下一個“明日之星”。
湛江市體育學校跳水訓練場上,掛出奧運冠軍全紅嬋的海報。
從奧運激情到學習動力
“我們是奔著這個學校的名氣來的,希望孩子將來能跳出一片天地!”從去年8月開始,來自廣西玉林的梁女士陪著女兒和兒子來到湛江接受跳水訓練。而她口中的“學校”,正是湛江多位世界冠軍跳水之路的起點——湛江市體育學校(下稱“湛江體校”)。
湛江三麵環海,漫長的海岸線為發展水上運動創造良好的先天條件。多年來,湛江跳水運動事業飛速發展,先後培養出勞麗詩、何衝、何超、全紅嬋等世界冠軍。在輝煌成就的背後,是不斷健全完善的體育場館,是多年來形成的規範人才培養體係,也是因為有一群群渴望站上領獎台的“後浪”少年們。
“狠練”——一走進湛江體校,訓練場牆麵的字樣即帶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此外,牆上還貼滿著世界冠軍們的奪冠喜訊、領獎瞬間以及曆年的榮譽記錄,為緊張的訓練節奏增添了不少勵誌元素。
全紅嬋的弟弟全進鵬在訓練間隙。
對於“後浪”少年們來說,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彭嘉嘉於2017年進校訓練時,曾與全紅嬋度過將近一年的訓練生活。談起全紅嬋訓練時“膽子大,敢於挑戰10米跳台”,彭嘉嘉十分佩服。時間一晃,曾經的隊友已經站在世界舞台上,接受鮮花與掌聲,彭嘉嘉心裏充滿羨慕。“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這麽高的舞台上,跳給更多人看!”聊著聊著,她站起身,鉚足勁兒,向前空翻一周。
今年13歲的廖俊垣來自湛江廉江市長山鎮,於2019年進入湛江體校訓練,一年後就被選拔進廣東省青少年競技體育學校(以下稱“省體校”),成為隊裏的新標杆。廖俊垣身材纖細、肩寬、手臂長,具備成為優秀跳水運動員的先天條件。從小就對跳水產生興趣的他,憑著刻苦的努力,在全國大大小小的比賽裏斬獲了不少獎牌。當然,廖俊垣也有想打退堂鼓的時候,而一想起全紅嬋、陳艾森等冠軍榜樣,他的心中就燃起堅持下來的鬥誌。
廖俊垣(左一)跟隊友葉自豐一起在氣墊上進行跳台立定102C訓練。
“我們會播放全紅嬋的比賽及采訪視頻給運動員收看,讓他們在觀摩學習跳水技巧的同時,養成一種淡定從容的好心態。”從跳水運動員轉型成為助理教練的黃浩然,特別注重培養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跳水少年們的汗水與堅持
在成為“明日之星”之前,少年們要麵對的,是漫漫的訓練之路。
炎炎夏日,午後的訓練館裏,老式風扇正“呼啦啦”轉著。一群6歲至14歲不等的運動員們冒著酷暑,一遍遍地進行著腰腹力量訓練、擺手模仿、彈網訓練、陸上板訓練……“腰背要平直,腳背要繃緊,擺手時指尖向下要擺過膝蓋,指尖向上時要擺過頭頂!”伴隨著教練的口令要求,孩子們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動作要領,咬牙堅持。
剛入隊不久、五六歲左右的小運動員們進行擺手模仿訓練。
“訓練是很苦的。”由於長期的訓練,廖俊垣的背部、膝蓋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有些時候,夜裏會隱隱作痛。”說話間,他不時地揉一揉膝蓋。
回憶起往事,能成功克服對跳台高度的恐懼,他跟許多運動員一樣,經曆了心理上的突破。剛開始,他在教練的指導下,慢慢克服心理關,一步步完成1米、3米跳台的進階訓練。盡管如此,對從未接觸過的5米、7米、10米跳台,他依然有一種未知的壓力。轉機出現在一次隊友間的遊戲,輸的一方要嚐試從10米跳台跳下去。他當時不湊巧輸了遊戲,隻好硬著頭皮,眼睛微微一閉,身板一躍,紮進水裏。就是這麽勇敢一試,為他以後10米跳台訓練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探訪當日,廖俊垣帶著記者一級接一級地感受跳台高度。身著普通運動短褲站在跳台上,他雙手條件反射般地做起了一係列跳水動作。站在10米跳台邊緣,定晴俯瞰跳水池十幾秒,一陣風吹過,他身體誠實地縮回一步,擔心稍有不慎掉落下去,說道:“平日訓練或比賽,隻要穿上泳褲,我就不怕!”
“泳褲就是你的戰袍,給你力量?”
“對!”他肯定地點點頭,簡短有力的聲音回響在空中。
正值暑假,廖俊垣滿載著在省體校的曆練與成長,回到了湛江母校。在這裏,他重新與昔日的小夥伴們一起,投入到訓練之中。此外,他還主動承擔起了作為師兄的責任與擔當,以身作則,耐心細致地指導著更年幼的師弟師妹們進行各項動作練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榜樣的力量”。“這孩子訓練用功,孩子們都喜歡向他請教!”在一旁陪練的家長們對他如此評價。
廖俊垣在10米跳台上做起跳水準備動作。
跳水之路是一場愛的托舉
在跳水這場漫長的旅程上,要堅持的不僅是孩子們。對於陪練的家長來說,這也是一種挑戰。
“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期,要多一些陪伴與記錄!”梁女士說道。在訓練基地,孩子們每天的學習訓練日常十分緊張,他們早上先修讀文化課,下午再集中進行跳水訓練,晚上往往還會加練半小時。寒暑假期間,文化課暫停後,他們的跳水訓練時間相應延長。梁女士專門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陪練、陪讀,今年一家子從雜物間搬進了兩房一廳。梁女士精打細算地操持著生活,周末偶爾給孩子們加菜,補充營養。隨著生活環境一步步得到改善,孩子們的訓練越來越有起色,梁女士感到十分欣慰。
除了照顧衣食起居,陪練家長們還要時時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兩個孩子剛開始訓練時不太適應。”訓練的疲憊加上傷痛,孩子們難免會鬧情緒掉眼淚。雖然心疼,但梁女士在他們麵前仍要表現出堅強的一麵。在全紅嬋奪得巴黎奧運會女子10米跳台金牌的第二天,她帶著孩子前往全紅嬋的家鄉邁合村參觀打卡,近距離感受榜樣的力量。“榜樣就在眼前立,鼓舞人心永銘記。”她在朋友圈裏這樣寫道。
“雖然訓練日子苦些,但相信他們以後會懷念這些奮鬥時光的。”梁女士補充道。
小運動員們進行倒立訓練。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楊智明
跟題編輯:林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