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以肉牛養殖為核心的农牧农业農牧光互補組合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新模式,以轉換新舊動能方式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新業態。光互其構成要素是补型利用肉牛規模養殖場棚頂安裝太陽能電池組件,開發應用光伏發電係統集成技術,生态生產綠色電能,循环就近並入國家電網;養殖棚內實施標準化肉牛養殖,技术生產特產肉牛;以沼氣工程為紐帶,模式對養殖糞汙和部分作物秸稈實行資源化利用,农牧农业沼氣用作發電和生產生活燃料,光互發酵後的补型沼渣、沼液進行幹濕分離,生态沼渣用作生產有機肥的循环基料,沼液及有機肥產品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種植基地的技术肥料,種植的模式作物(飼料)秸稈進行青貯作為肉牛飼料、沼氣池填料、农牧农业粉碎直接還田,實現了企業生產係統內資源的循環利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具有示範帶動作用。
自2014年以來,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棗莊市牧天牛養殖開發有限公司為基點,探索了以肉牛養殖為核心,以農牧光互補組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經濟技術模式,即在肉牛規模養殖場棚頂安裝太陽能電池組件,開發應用光伏發電係統集成技術,生產綠色電能,同時就近並入國家電網,產生發電收入;養殖棚內實施標準化肉牛養殖,生產中高端特產肉牛;以沼氣工程為紐帶,把養殖糞汙和部分作物秸稈作為沼氣池填料實行資源化利用,產生的沼氣用作發電和生產生活燃料,對發酵後的沼渣、沼液進行幹濕分離,沼渣用作生產有機肥的基料,沼液及有機肥作為生態循環示範基地種植作物的肥料;作物秸稈進行青貯(飼用、氨化或黃化)作為肉牛飼料或粉碎後直接還田,實現了企業生產係統內資源的循環利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形成了示範帶動作用,創新了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新型業態。
1自然區位與模式試驗概況
1.1自然區位
棗莊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區,為黃淮衝擊平原,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年均氣溫14.4℃、日照時數2 131 h、降水量787.3 mm,雨熱同期,自然條件優越。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運河水係,京航運河棗莊段全長39 km,橫穿棗莊市南部,共有大小河流24條,汪塘遍布,載譽“江北水鄉”城市名片;京滬高鐵、京福高速等國、省級幹線交織,水陸通衢,區位獨特。曾南部隸屬西楚、中北部隸屬齊魯,現為山東省轄市,有“山東南大門”之稱。
1.2模式創新的必要性與機遇
棗莊是一座煤炭資源城市,逾100年的工業化發展曆史,鑄就了“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城市發展曆程,其曾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魯南地區重要城市之一;但是由於種種曆史因素製約,沒能充分利用煤炭的資源優勢而進一步發展成為經濟大市;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2009年棗莊被國務院確定為東部地區唯一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大量過剩的產業工人和因過度開采而造成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成為改革發展不可逾越的兩大難題。秉持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綠色崛起”成為了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從農村改革“試驗田”、現代農業“示範地”,再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協同推進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成為全國唯一整建製推進“三區”建設的地級市,擔負著為全國農村改革探路子、為現代農業建設出經驗、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模式的重任。
1.3模式試驗
棗莊市牧天牛養殖開發有限公司是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實行養殖場方式進行規模化肉牛養殖,為棗莊市提供優質特色畜產品,效益突出;但大量產生和排放的養殖糞汙,製約著企業自身進一步擴張、地方水汙染治理、農業可持續發展。針對存在的瓶頸問題,對農牧光互補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試驗和示範,探索出了以肉牛養殖為核心,以農光互補、農牧結合組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經濟技術模式,即在肉牛規模養殖場棚頂安裝太陽能電池組件,開發應用光伏發電係統集成技術,生產綠色電能,同時就近並入國家電網,產生發電收入;養殖棚內實施標準化肉牛養殖,生產中高端特產肉牛;以沼氣工程為紐帶,對養殖糞汙和部分作物秸稈作為沼氣池填料實行資源化利用,產生的沼氣用作發電和生產生活燃料,發酵後的沼渣沼液進行幹濕分離,沼渣用作生產有機肥的基料,沼液及有機肥作為生態循環示範基地種植作物的肥料;作物(飼用)秸稈進行青貯(氨化或黃化)作為肉牛飼料,實現了係統內資源循環利用;配套建立了農牧光互補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操作規程,自2014年以來進行不斷地試驗、總結、完善、示範,適度引導農牧光互補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的規範建設,創新了新舊動能轉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新型業態,產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示範帶動作用,為山東省乃至全國該技術模式的推廣提供技術參考。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現代農業科技》2019年第24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請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肉牛,燃料,汙染,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