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废水变肥水!茂名探索山区污水治理路径,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

来源:时间:2025-04-21 21:35:11

廢水變肥水!废水茂名探索山區汙水治理路徑,变肥擦亮鄉村振興生態底色_南方+_南方plus

走進山林環繞的茂名信宜市白石鎮細寨村,一幢幢農家小院房前屋後隨處可見小菜園、村振小果園等綠美生態小版塊,兴生每家每戶排放的态底“廢水”通過暗渠流入菜地和果園,變成滋潤農田的废水“肥水”,實現資源化利用。变肥

近年來,水茂索山水治色茂名市按照“因地製宜、名探利用優先,区污就地就近、生態循環,建管並重、注重成效”的基本思路,采取按片區劃分標準化“納大廠”、設施化“建小廠”、資源化“不建廠”三種類型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2024年以來,茂名市新增完成4019個自然村治理項目建設。

以細寨村坎下、細寨、石垌埇等自然村為代表的山區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模式,以汙水減量化就地循環利用為導向,走出了一條具有茂名特色的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新路徑,擦亮鄉村振興優美生態底色。

農汙資源化利用點菜地綠意盎然

強化頂層設計破解三大解題

推動汙水治理市場化轉型

茂名市共有20905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量大、任務重。茂名市於是在全省率先發布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資源化利用工作手冊和施工圖,印發《茂名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5年)》,用頂層設計為全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作定下錨點。

為解決“人、地、錢”三大難題,茂名組織幹部培訓,深入學習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相關文件,開設紅黑榜專欄曝光農汙治理問題,同時還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以國企作為融資主體開展農汙治理工作,後續的經營與運維也由國企負責。現已開發濱海新區地方債項目、化州市水環境綜合整治與產業融合開發EOD項目等一批基本成熟項目。2023年,茂名化州市開始在新安鎮、林塵鎮等個別村莊探索實踐使用者付費製度,汙水治理邁入市場化轉型時代。

為更好地獲得技術支撐,茂名還聘請專業機構為全市農汙治理工作提供全過程技術服務,及時進行技術答疑。按照“因地製宜、利用優先,就地就近、生態循環,建管並重、注重成效”的基本思路,茂名2024年以來已新增完成4019個自然村治理項目建設。

山區農房前圍起籬笆建設汙水資源化利用點。

因地製宜劃分三大標準

探索資源化利用新模式

為實現低成本、多循環的治理目標,茂名因地製宜,按片區劃分標準化“納大廠”、設施化“建小廠”、資源化“不建廠”三種類型,對常住人口少於200人的村莊優先考慮“不建廠”資源化利用,對常住人口在200到500人但具備資源化利用條件的自然村,依托地形和原有汙水排向分片區資源化利用。

信宜北界鎮高一村農村生活汙水資源化利用路徑分布。

細寨村垌心自然村開展汙水資源化利用後,舊溝渠和管網上修建起了水泥蓋板,家家戶戶的生活汙水順著地勢流向暗渠,通過截汙井收集後進入厭氧池進行汙水預處理。處理後出水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出水口設在農戶房前屋後的綠美小版塊、農田和林地,實現汙水自然消納和肥水灌溉農田的雙重效果。

資源化利用成本低、覆蓋率高,群眾參與門檻也低。截至2024年12月中旬,信宜市已新增完成726個自然村治理項目建設,采取資源化利用模式占比超70%,闖出了一條山區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的新路子。

茂名高州市按照因地製宜、就近就地、資源節約保護並重原則,依托原本汙水走向,優先利用村內原有排水溝渠,通過明渠暗化提升建設為標準管道。既減少管網的大量建設,降低後續管網維護的難度,改善村內人居環境,同時解決了建設管網土地難找、群眾關係難協調等“老大難”問題。運用省內首創“雨汙合流截流製”治理方式,通過科學設計管網集成專用汙水管,以小投資解決汙水收集和村內排澇問題。

據了解,新模式平均每村建設成本約15.8萬元,高州采用資源化利用模式的自然村數量占比為81.84%。

高州市根子鎮榕樹角村資源化利用片區劃分圖:片區一經預處理後用於農業灌溉;片區二、三利用房前屋後進行消納。

汙水治理納入鄉村產業鏈

以“生態綠”拉動“經濟紅”

汙水變清水,資源化利用遍地開花。除了汙水治理本身的多循環效益,各地區還探索出了“清水”附加值,把汙水治理納入鄉村產業鏈。

茂名市茂南區地處小東江、袂花江下遊,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成效直接影響“兩江”水質。“宅前有水,宅後有山”是嶺南鄉村理想格局,袂花鎮椰子村有一口“風水塘”,不僅寄托了當地村民的美好祝願,更有雨季蓄水、旱季灌溉的實用價值。當地為了治理汙水,提出了“水解酸化池+生態溝+生態塘”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將風水塘改造成秀美生態塘,並在農村生活汙水處理中心之上建起休閑公園——椰子村龍珠公園。

如今,漫步公園,綠樹環繞水清岸綠,一棵棵生長茂盛、植根發達的“美人蕉”和花葉蘆竹等水生植物點綴在水塘中,周圍玉米、紅薯茁壯成長,池水從出水口被緩緩引入灌溉渠,滋潤灌溉慈姑等農作物。

茂南區袂花鎮大路村委會椰子村龍珠公園生態塘風景秀麗

化州則是在“綠富同興”上下功夫,打出鄉村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齊頭並進的“組合拳”。在長岐村委會上車頭村,汙水治理優先推進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的“格柵池+水解酸化+AO資源罐+生態塘”工藝模式,作為多級生物氧化處理工藝,出水達省農汙二級排放標準,處理後的尾水用於漁業養殖。利用化州“羅非魚之鄉”的產業優勢,該站點建成後,村委把治理好的生態塘承包給當地農村合作社作為魚塘養殖羅非魚,所得收益又能反哺站點營運,真正實現生態與產業的雙循環。

化州市長岐鎮長岐村委會上車頭村治理後生態塘發展漁業養殖。

清水長流,青山常在,農村生活汙水搖身變肥美水源,茂名把短處變長處,發揮地域優勢,走出汙水治理資源化利用新路徑,為山區鄉村振興注入生態“動能”。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豔

編輯 謝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