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自动驾驶装备赛趋于常态,汽车市场格局呈现新变化

来源:时间:2025-04-22 05:59:13

  當前,自动装备在全球芯片短缺、驾驶局呈市場需求下滑的于常背景下,國內新能源汽車依舊保持逆勢增長態勢。态汽數據顯示,车市场格我國新能源汽車9月銷量同比增幅超過兩倍,现新市場滲透率已提升至21.1%,变化“新能源向上,自动装备傳統車向下”的驾驶局呈趨勢愈發明顯。但從銷售結構來看,于常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集中在高端和低端領域,态汽在用戶基數大、车市场格銷量高的现新中端市場還缺少“爆款”車型。

  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正在合力打破這一僵局。变化目前,自动装备隨著“三電”技術逐步成熟、整車成本不斷下降,傳統車企密集推出了與燃油車平價的電動化車型,推動旗下產品陣列完成自我革新,加速搶占各大細分市場。與此同時,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企業進入月銷破萬時代,攻占主流市場尋求新的增量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池續航和百公裏加速等性能指標日趨同質化的情況下,自動駕駛作為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正成為造車新勢力打破市場壁壘的關鍵突破口。

  事實上,盡管受限於政策法規、長尾效應等因素製約,自動駕駛大規模商業化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造車新勢力已普遍將2022年作為高等級自動駕駛量產的節點,並采用硬件預裝+軟件後續迭代的方式搶占終端市場,由此開啟了一場硬件裝備賽。

  1激光雷達加速車企“內卷”

  進入2021下半年,造車新勢力的新車投放節奏明顯加快,激光雷達迎來“搶裝潮”。搭載兩顆激光雷達的小鵬P5(配置|詢價)餘熱未消,緊接著威馬就發布了首款轎車威馬M7,配備三顆自主變焦高精超視固態激光雷達。造車新勢力“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折射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重心正在發生遷移,自動駕駛已經成為車企的競爭焦點。

  作為高級自動駕駛落地的核心硬件之一,激光雷達目前是各大車企爭奪的新陣地。一方麵,頻發的安全事故引發了消費者的擔憂,車企亟須提高自動駕駛安全性能,以提振消費者信心。激光雷達融合方案在提高視覺算法精度的同時,降低了對深度算法的依賴,更加貼合主流車企規模化應用的需求。另一方麵,隨著華為、大疆等科技巨頭跨界入局激光雷達市場,帶來的“鯰魚效應”激發了行業活力,在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將成本降低至萬元以內,提高了車企前裝激光雷達的意願。

  事實上,在2017年奧迪推出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型奧迪A8之後,激光雷達經曆了三年多的“靜默期”。但自2021年以來,“搶裝”激光雷達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包括奔馳、寶馬、本田、長城等傳統車企以及蔚來、小鵬、威馬等造車新勢力均發布了搭載激光雷達的新產品。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加快“上車”,必將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進一步推動高級自動駕駛進入量產臨界點。

  2自動駕駛加快市場“下沉”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15萬-25萬元級細分市場被合資品牌牢牢把控。無論是轎車領域的雅閣、天籟,還是SUV領域的途觀L(配置|詢價)、昂科威等,銷量常年位居榜首,目前單月銷量也仍保持在1.5萬輛以上,新品牌、新車型難以撼動其穩固地位。進入電動汽車時代,雖然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發生了顛覆性改變,但15萬-25萬元級細分市場依然是最具消費潛力的“主戰場”。據IHSMarkit調研數據顯示,未來10年內15萬-25萬元主流新能源產品市場滲透率將從3%增長到40%,在2030年,這一比率將超過60%。

  基於對該細分市場的長期看好,造車新勢力正在加快產品推新,並將自動駕駛功能“下沉”至中低端車型。除近期上市的小鵬P5之外,威馬汽車已在該領域布局了三款產品,明年上市的威馬M7售價或也在此價格區間。此外,特斯拉將在2023年推出售價2.5萬美元(約16萬元人民幣)的全新車型,蔚來也計劃推出一個價格定位在15萬-25萬元的新品牌進入大眾市場。種種跡象表明,造車新勢力正在加快布局15萬-25萬元級細分市場,並已深入到傳統車企的競爭腹地。

  相對傳統車企而言,造車新勢力衝擊15萬-25萬元細分市場具有兩大優勢:一是前期產品布局以中高端車型為主,憑借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積攢了良好的市場口碑,“由上至下”推出中低端車型的阻力較小;二是相對傳統車企而言,造車新勢力在用戶運營、軟件服務領域已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智能化尤其是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技術形象深入人心,這些都可以直接複製到新品牌、新車型上,並在替代燃油車的攻堅戰中起到抑敵製勝的作用。

  3傳統車企跨界融合防“內卷”

  為守住市場基本盤,傳統車企在加快技術自研、提高輔助駕駛裝車率的同時,還在不斷投資、並購初創企業,提高自身技術實力。比如,通用、福特、大眾、上汽等車企通過投資並購Cruise、Argo、Momenta等自動駕駛領軍企業,快速獲得了自動駕駛軟件開發與量產落地的能力;FCA與PSA合並共同研發智能電動車型等。

  與此同時,傳統車企還與互聯網企業跨界合作,共同打造全新品牌或全新車型,借勢融入“互聯網基因”。比如,百度與吉利合資成立集度汽車,上汽與阿裏合資成立智己汽車,北汽、長安、小康與華為合作推出新車型等。而隨著造車新勢力升級自動駕駛硬件裝備賽,傳統車企勢必會卷入其中。雖然短期來看,跨界合作可以讓傳統車企借助科技企業的軟件技術快速實現智能汽車量產落地,但從長遠來看也會存在失去主導權甚至淪為科技企業“代工廠”的風險。

  目前,智能電動汽車正處在爆發初期,行業“內卷”仍局限在部分細分領域,正是車企集中優勢資源突破關鍵技術的最佳時機。參照智能手機的發展曆程不難發現,借助時代紅利和行業風口崛起的品牌,盡管前期發展較為順遂,但隨著行業進入分化期,最終難逃被邊緣化甚至淘汰的下場。唯有具備核心技術的企業才有機會殺出重圍,在世界市場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