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種業振興,廣東再立潮頭!芯第五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屆廣東(國際)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大會(以下簡稱水產種博會)正式啟動,建设廣東將再度成為全世界漁業的种业争创關注焦點。
從中國水產種業第一展,强省到世界級水產盛會。世界水产五年時間,领先路径水產種博會以推動種業振興為主線,不斷匯集全世界漁業發展的最前沿技術、最新成果,聚力打造漁業高質量發展策源地,成為“世界漁業看中國,中國漁業看廣東”的最有力詮釋。
2024年是種業振興行動由“三年打基礎”轉向“五年見成效”的關鍵一年。2021年以來,中國水產種業從滿足生產需求,向“高能效、優品質、多特性”方向轉變,品種數量和種類越來越豐富,不斷為建設現代化漁業提供“芯”動力。
到今年,廣東繼續蟬聯水產品總產量、水產苗種產量全國第一,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加快步伐,種業企業蓬勃發展。11月下旬,水產種博會盛大啟航,廣東又將呈現出哪些新麵貌?
11月下旬,水產種博會即將盛大啟航。
“一條蝦”塑造領軍地位
深遠海適養品種開發加快腳步
今年8月,農業農村部公布2024年擬審定通過水產新品種,來自廣東企業(機構)的兩個南美白對蝦新品種“中興2號”“海景洲1號”入選。很快,我國將有15個自主選育的對蝦新品種,其中9個來自廣東。
“我國白對蝦育種研究比美國晚40年,但是近年來改觀比較顯著。”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說。廣東水產種業發展基礎好、優勢明顯,苗種產量長期居全國首位。在集聚水產種業發展要素方麵,廣東具有打造全國水產種業創新高地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對蝦種業研發取得顯著進展。
廣東水產種業在全國的領軍地位,在對蝦育種方麵得到充分體現。從2010年選育“中科1號”“中興1號”實現國產對蝦新品種零的突破,到最新的“中興2號”“海景洲1號”,廣東一直在此方麵保持優勢。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23年全國對蝦苗總產量約1.3萬億尾,廣東產量超過5300億尾,約占全國41%,位列第一。
南美白對蝦是全球養殖產量最高、經濟規模最大的蝦種類,也是中國貿易量最大的水產品種。今年6月,在第十三屆對蝦產業發展大會全國上,業界一致認為,要重點發揮對蝦種業企業主導作用,加快育種突破,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種蝦。
廣東是中國最早開展對蝦養殖的省份之一,在對蝦良種選育、苗種生產方麵的領軍地位為業界公認。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推動種業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加快提升種蝦質量和優質蝦苗產量,為提高養蝦效益、加快對蝦業全產業鏈變革提供保障。
位於湛江東海島的對蝦養殖基地,種業進步推動養殖效益穩步提升。
廣東積極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深入實施“深藍種業”工程,全麵構建海水種業體係。今年7月,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正式啟動,項目首創開放共享的科研攻關模式,麵向全國引進63個科研團隊,圍繞28個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開展聯合攻關。這是廣東一次性投入力度最強、規模最大的種業科研項目,對推廣良種良技,推動廣東海洋漁業提質增效有重要意義。
“此次實施種業攻關,是廣東海水種業創新的重要裏程碑。”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鬆林表示,在漁業領域,廣東率先探索平台型種業攻關機製,匯聚國內領先科研團隊與自身科研力量,讓廣東種業科研麵貌為之一新,充分展現了漁業大省、種業大省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
廣東麵向全國引進科研團隊,聚力海水種業攻關。
近年來,在業界共同努力下,廣東陸續在多種優良海水品種方麵取得突破,如高體鰤(章紅)、四指馬鮁、黃金鯵、藍圓鯵、大珠母貝等,為打造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南繁矽穀”、提升深遠海養殖效益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數據顯示,到2023年,廣東海水魚苗年產量超過67億尾,約占全國51%,位居第一。
“5+N”淡水種業領跑全國
多個新品種奠定水產業創新基礎
在海水種業加速發展的同時,廣東淡水種業繼續領跑全國,在規模、研發、品質等方麵保持領先。數據顯示,到2023年,廣東淡水魚苗種年產量7700多億尾,約占全國的52%,繼續穩居第一。
廣東是經濟大省、農業大省,不僅造就出旺盛的水產品需求,還有大量水產品銷往全國。在市場強力帶動下,經過業界多年不懈努力,廣東發展出多個優勢種業產業,形成草魚、加州鱸、生魚(烏鱧)、鱖魚、羅非魚5大優勢產業引領,多個名優品種共同繁榮的“5+N”格局。
位於南海西樵山下的連片魚塘,以養殖名優魚類聞名。
據行業測算,全國約70%的加州鱸苗、60%的生魚苗、90%的鱖魚苗、50%的羅非魚苗均來自廣東。除此外,廣東還在筍殼魚、太陽魚、倒刺鲃、大刺鰍,兩棲類、龜鱉類、觀賞魚等數十個名優品種繁育上處於領先位置,創造出大量特色產業,為社會提供豐富的優質水產品,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廣東名優漁業。
在“中國加州鱸之鄉”廣東南海區九江鎮,加州鱸種苗孵化培育量占全國60%。2010年,九江鎮研發推廣加州鱸新品種“優鱸1號”,養殖效益顯著提升。2018年,當地陸續推廣“優鱸3號”,在進一步提高養殖效果的同時,大幅度促進加州鱸從攝食冰鮮雜魚向投喂飼料轉變,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加州鱸種業進步推動養殖快速發展,帶動廣大漁民養殖致富。
近幾年來,廣東持續推出多個水產新品種,如全雌翹嘴鱖“鼎鱖1號”、穗豐鯽、羅非魚“百容1號”、雜交鱧“雄鱧 1 號”、禾花鯉“乳源1號”、翹嘴鱖“廣清1號”、中華鱉“珠水1號”等,極大促進了養殖業提質增效。
如何讓養殖更加高效,投入產出比更大?近幾年,業界對優質種苗提出了更高需求。今年7月,在中國鱸鱖鱧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超過500名專業觀眾圍繞水產新品種研發、改良種苗品質、提高魚苗生產能力等方麵進行了熱烈討論,並以此展開對新型養殖模式、水產品精深加工方麵的探討。
“一個優良品種出現,往往能帶來整個行業的創新。”廣東梁氏水產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健輝介紹,公司研發推廣的全雌翹嘴鱖“鼎鱖1號”生長速度快,利用此優點,研發控溫早繁技術,每年3月就可出苗,7月就可實現錯峰上市,養殖效益更高。同時,“鼎鱖1號”更易馴化攝食飼料,多種新的育苗方式、養殖模式應運而生,推動鱖魚行業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隨著種質突破,鱖魚養殖逐步向投喂飼料轉變,推動產業變革。
種業產業發展壯大,推動經營主體蓬勃發展,不斷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以廣東陽春市鱖魚苗產業為例,2023年孵化鱖魚苗46.59億尾,占全國鱖魚苗產量70%以上。目前,全市14個鎮街均發展鱖魚苗產業,在核心產區潭水鎮,魚苗產量達12.08億尾,約占全國總量40%,產值達2.09億元。
“廣東省水產種苗繁育和研發一直領軍全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表示,廣東在水產種業方麵的成績斐然,是全國水產種苗的風向標。據悉,隨著廣東持續加大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種源技術攻關研究投入,全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能力、育種創新能力、供種保障能力、種業服務能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有力支持了本省、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商業化育種體係逐步建立
引領中國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種業是漁業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至2023年,我國全國水產新品種總數已達283個,全國苗種繁育主體2萬多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35個。當年10月,由農業農村部主辦的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現場會指出,要推進水產種業振興,選育適用於不同養殖模式和環境的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加快推進水產種業基地建設,並加強技術推廣和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
珠江流域水產種質資源庫投入運營,為培育良種提供了良好物質基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製,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按照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實施水產種業振興工程,打造廣東水產種業“南繁矽穀”。資料顯示,到2023年,廣東有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69個,累計培育水產新品種40個,共有水產苗種生產企業3000餘家,初步形成國家級、省級良種場為龍頭,地市苗種繁育場、縣級培育場為支撐的水產苗種生產體係的格局,供苗能力和品種保存水平穩步提升。
去年以來,廣東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75個、總投資額超178.5億元。在種業方麵,“陸海接力、岸海聯動”的格局加快形成,通過陸地繁育、近海培育,再到深遠海養殖,努力打造高效、穩定、效益突出的種苗供應鏈。按照該模式,不僅能推動金鯧、海鱸、軍曹魚、石斑魚等現有深遠海品種繁育提質增效,還可開發更多深遠海養殖新品種,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蓄力賦能。
廣東陽西縣某企業培育的東星斑親本,將為深遠海養殖提供更多高價值品種。
據農業農村部消息,2021年以來商業化育種體係逐步建立,企業牽頭承擔的國家種業重大科研項目占比達到60%,農作物、畜禽、水產國審品種中,企業選育占比均超過六成。農業農村部遴選出的優勢畜禽水產種業陣型企業中,廣東有15家位居全國第一,通過建設水產種業強省,不斷為中國漁業發展增色添彩。
奮楫揚帆、聚力前行,廣東水產種業站在時代的拐點,承擔起保障水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將繼續引領中國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化漁業貢獻更大力量。
撰寫:孫歲寒
攝影:吳秒衡 譚家富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