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广州创新农业科普:古诗词与农业科学美美与共

来源:时间:2025-04-22 02:14:23

廣州創新農業科普:古詩詞與農業科學美美與共_南方+_南方plus

7月11日,在“2024年天河區新科普合作聯盟第三屆科普基地交流活動”中,创新词农華南農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农业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科創中心”)科普講師熊萬傑分享了《農文理融合——科普方式的科普變革》這一主題,他分析了華南農業博物館與科創中心的业科農業+館、種業館、学美科技館中的美共傳統文化因素,並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古詩詞)中有豐富的广州古诗農學思想和農業科技的元素,將其用之於農業科普,创新词农對提高內容的农业趣味性和親和度,提升傳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科普

熊教授分享了古代典籍中的业科農業、古詩詞中的学美農業、詩詞與科學的美共美美與共三方麵的內容。他首先介紹了古代典籍中對農耕、广州古诗榨油、南藥、炊具的描述,然後梳理了古代典籍中的部分農業思想以及農業科技。例如,《管子》中提出了“不奪農時”的思想,強調要按照自然規律進行農業生產;《荀子》中則提出了“多種多收”的思想,鼓勵農民種植多種作物;而“清明早,立夏遲,穀雨種棉正當時”是對農業生產中氣候和種植時序的生動描述。又如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耒耜,用於翻整土地和播種莊稼;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鐵犁,裝有鐵製犁鏵和犁壁,用牲畜或人力牽引,可以輕鬆地進行翻土、碎土、起壟等;起源於漢代的木耬由耬腿、耬鬥和耬把組成,製作精良,可以控製播種量並使其均勻分布在土壤中。

他還係統梳理了廣東糧食、果、茶、花、南藥、畜牧等產業的發展曆史。如約14000年前,廣東清遠牛欄洞地區出現野生稻;約7000年前,茶發乎神農氏;5000年前,廣東曲江馬壩出現栽培稻;4000年前,《禹貢》中都有記載柚子開始栽培;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中有蜂蜜記載;2400年前,範蠡寫成《養魚經》;2200年前,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是甘蔗種植的記載;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雷瓊黃牛在雷州半島馴化;周朝時中藥肉桂名為“官桂”,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把肉桂列為補品中的上品,載其“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補腎火、消沉寒”;《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漢乃遣單於使,令謁者將送……橙桔、龍眼、荔枝。”“荔枝”兩字出自西漢,而古名離枝,意為離枝即食,杜牧名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千古傳誦,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同樣風靡至今;公元764年,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明朝李時珍把陳皮寫進《本草綱目》,並注明了陳皮以廣陳皮為佳的標注;清朝乾隆10年《普寧縣誌》第九卷土產篇“果之屬”中就有“普寧梅”的文字記載,這是“普寧青梅”名稱的最早記錄和曆史源頭;清朝陳淏子《花境》言“梅本出於羅浮、庾嶺,喜暖故也”,說明廣東惠州羅浮山、江西廣東交界處的大庾嶺是著名的梅花產地。

另外,他還介紹了古詩詞對的茶、蔬菜、水果、酒、美食、二十四節氣等的描述,並舉例說明詩詞是用巧奪天工的文字描述自然現象,科學則是用言簡意賅的數學揭示自然規律,而現象和規律是相輔相成的;科學可用來解釋詩詞,科學之美可加深詩詞之美;詩詞可用來說明科學,詩詞之美可增益科學之美。

熊教授的講座引起了與會嘉賓的極大興趣。華南農業博物館副館長王茹說:“熊教授充分運用我館的農業資源和文化因素,以講座和講解的形式為參觀者服務,受到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他的講座往往能引起共鳴,講解也比較生動。”華南農業大學鄧小玲教授則認為,古代的很多農業科技都源自於對自然規律的理解與應用,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解釋,將農學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將農業科普化興味索然為興趣盎然,很有意義。

熊萬傑副教授是中山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博士,近年來主要從事智慧農業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但他從小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發表過多篇詩歌和散文,著有《詩詞與科學》《物理學與傳統文化》《並行計算》等專著,被吸收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楊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