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发600篇论文“学术泰斗”再遭撤稿,门下弟子纷纷“爆雷”—新闻—科学网

来源:时间:2025-04-22 02:05:31

作者:宋書扉,学术泰斗馮麗妃 來源: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5/1/31 20:29:21
選擇字號:
發600篇論文“學術泰鬥”再遭撤稿,发篇纷爆門下弟子紛紛“爆雷”

 

近日,论文雷新世界頂尖生物化學家、再遭英國鄧迪大學教授Philip Cohen發表於2000年的撤稿一篇論文撤稿,讓這位身陷學術不端疑雲的门下“學術大佬”再受關注。

近60年的弟纷科研生涯,Cohen在科學圈累積了赫赫聲名:先後發表近600篇研究論文,闻科連續10年蟬聯全球生物化學領域“第二高被引科學家”的学网寶座,培養了百餘名博士生,学术泰斗獲得蘇格蘭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发篇纷爆甚至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稱號。论文雷新

然而,再遭過去10年,撤稿圍繞Cohen本人及其“學術世家”的门下學術質疑甚囂塵上。他自己、得意門生、合作者,乃至妻子的研究成果都接連受到質疑。不過,直到近期,AI技術的突破性發展,才讓這場轟動學術圈的學術世家“集體塌房”事件進入媒體聚光燈下。

Philip Cohen和他的部分榮譽合影。圖源:The Courier



1 身陷漩渦的“學術大佬”

如果從拿到博士學位開始算起,Cohen至今已在學術界摸爬滾打了56年,其科研生涯可謂成就卓著、榮譽滿貫。

1969年,Cohen從倫敦大學學院獲得生化博士學位後,曾在美國做了兩年博士後,隨後加入鄧迪大學並工作至今。他在蛋白質磷酸化及其與細胞調節機製方麵取得係列突破,發表近600篇相關論文,並曾連續十年蟬聯生物化學領域“第二高被引科學家”寶座。

Cohe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自己在蛋白激酶領域的研究,也為製藥行業提供了重要靶點。自2001年以來,這一領域已有75種新藥獲批用於臨床(主要是癌症),年銷售額接近1000億美元。

此外,Cohen還連續近30年擔任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蛋白磷酸化研究部門(MRC-PPU)的創始主任,並牽頭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學術界和製藥業合作組織——信號轉導治療部門。1998年,他因“對生物化學的貢獻”獲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的爵士稱號。他還先後當選倫敦和愛丁堡皇家學會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成員,並在2014年獲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不止於此,Cohen在其職業生涯中還培養了100多名博士生,其門下弟子又培養出弟子,形成了龐大的學術譜係,成為全球生化研究領域一個知名的“學術世家”。

這些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人才培養方麵的成就,讓Cohen被許多人認為是“英國最受尊敬的科學家之一”。

Philip Cohen被英女王授勳。圖源:The Courier

  ?

然而,這位如日中天的“學界泰鬥”及其領銜的“學術世家”,近十年來卻反複陷入學術造假疑雲。

自2014年起,Cohen團隊的多篇研究論文就屢受質疑,至今已有40餘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截至目前,3篇論文已被撤稿。

最近一篇撤稿論文是Cohen本人作為通訊作者於2000年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關於蛋白激酶的成果。該研究最早在2024年11月受到質疑,匿名檢舉人在科研論文同行評審平台PubPeer發帖稱,該研究存在10處圖片問題,包括多組高度相似或疑似圖片拉伸等圖片操縱問題。

PubPeer檢舉人指出,在該實驗圖片中,不同實驗條件下的以綠框和藍框標注的兩對蛋白條帶分別呈現出高度的相似性。圖源:PubPeer

  ?

PubPeer檢舉人指出,在該實驗圖片中,右圖的BAD蛋白條帶(藍框處)疑似通過對左圖進行水平和垂直拉伸處理而成。圖源:PubPeer

  ?

針對檢舉者對上述論文的質疑,鄧迪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誠信調查組回應稱,“因為這項工作的曆史性質,無法找到或確定相關的原始數據……作者主動提出撤稿,並與期刊達成一致。”

該校還在回應中強調,雖然該論文已被撤回,但其結論已被後續發表的論文證實,即該研究的結果不會受到影響。

不過,德國獨立科學記者、著名學術打假人Leonid Schneider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則認為,“論文的所有內容都會影響結論。當數據被有意操縱時,整篇論文及其結論就會變得可疑。”

鄧迪大學就該論文做出的回應。圖源:PubPeer



2 “集體塌房”

實際上,對Cohen及其團隊成員而言,這篇撤稿隻是近10年質疑聲中的“冰山一角”。

Schneider以及知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等多位檢舉者指出,Cohen“世家”的數十篇論文都存在圖片重複使用、圖片拚接,甚至是圖片造假、數據造假等問題。這使得圍繞Cohen及其徒子徒孫的“集體塌房”事件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這場轟動學術圈的“學術世家”學術不端疑雲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有Cohen的“得意門生”Dario Alessi,後者接替他成為MRC-PPU現任主任,也在鄧迪大學擔任教授。

這位門生作為通訊作者,於2005年分別在《生物化學雜誌》和《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快報》發表的兩篇論文,經調查坐實圖像操縱問題,已於2024年7月和10月先後被撤稿。

Alessi的前博士後、上述兩篇撤稿論文的第一作者Alfonso Mora一己承擔了全部責任。而在此之前,Alessi在PubPeer平台已有高達27篇論文被檢舉存在圖片與數據造假問題,時間跨度從2000年延續至2023年,針對他本人的學術質疑並未平息;Alessi的前學員、現為鄧迪大學教授的Gopal Sapkota的研究也被檢舉存在問題;他的另一位博士後、現為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高級研究員的Nicolas Dzamko也被檢舉存在學術不端。這讓檢舉人不得不質疑,該團隊在根子上存在學術作風問題。

目前,Alessi正在就其他被質疑的論文接受鄧迪大學的第二輪誠信調查。

Cohen的“得意門生”Dario Alessi曾因帕金森病研究獲得普利茲克獎。圖源:鄧迪大學

  ?

2024年10月,Alessi與Mora於2005年發表在《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快報》的論文被撤回,原因是“不恰當拚接和複製使該論文的結論受到了實質性損害”。來自PubPeer平台截圖。

  ?

同樣被曝出存在問題的,還有Cohen“世家”中的多位前博士及團隊成員。如他的兩位前博士生、現同為利物浦大學教授的Patrick A Eyers和Claire Eyers夫婦,前博士後Kristopher Clark、Simon Rousseau、Jose Lizcano等也有多篇論文被指存在圖片相似、隱藏凝膠拚接等問題;其早年合作者John Lucocq的多篇論文也因圖片異常相似而受到質疑。

這場學術地震甚至波及Cohen的亡妻、先前同在鄧迪大學工作的Patricia Cohen。2021年,《生物化學雜誌》編委會曾對Patricia在2005年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一項蛋白質磷酸酶研究“表示關切”,但因她已經離世,相關原始數據已無法驗證。

Cohen(右一)在議會發表演講後,偕夫人(左一)作為貴賓出席之後的晚宴。圖源:MRC

  ?

從2014年以來,Cohen團隊多名成員陸續遭遇圖片造假質疑,事件在2024年底集中爆發,現已有3篇論文撤回。製圖/宋書扉

  ?

不隻是Cohen“世家”內部的祖師爺與徒子徒孫屢屢“爆雷”,Cohen及其學術譜係在世界範圍內與一些“聲名狼藉”的合作者建立的“學術帝國”也麵臨土崩瓦解。

例如,Cohen與西班牙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Angel Nebreda合作,於2007年發表在《歐洲分子生物學期刊》的一篇論文被質疑存在圖片問題。而Nebreda被Schneider稱為“學術騙子”,其發表的不少文章也在被檢舉之列。

Cohen的得意弟子Alessi與其跨越大西洋的合作夥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Nathanael Gray合作,於2012年發表在《生物有機與藥物化學快報》的論文也受到質疑。Gray此人也是聲名狼藉,有多篇問題論文。

“也許Philip爵士和他的‘學術世家’並不那麽偉大。”Schneider在其博文中寫道。

3 曆史遺留問題,還是蓄意為之?

Cohen“學術世家”頭頂烏雲密布,鄧迪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誠信小組先後多次展開調查。該校調查人員稱,部分研究中的問題為“數據處理過程中的錯誤”或“圖片構建過程中的錯誤”,並強調“研究結論不受影響”。

這一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具有合理性。Bik表示,在21世紀初期,生命科學領域對實驗圖片處理尚未形成嚴格規範,一些現今被視為不當的操作在當時處於學術“灰色地帶”,在一定程度上可被接受。

如Cohen的妻子於2005年發表在《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快報》的一篇論文,與2002年發表在《糖尿病》期刊的另一篇論文因圖片過分相似而受到質疑。鄧迪大學在2024年11月的調查結果中表示,這一相似可能是由於兩篇論文使用了同一個對照條帶,但同時解釋稱重複使用商業購買的印跡膜是當時普遍接受的做法,並發布了勘誤。

鄧迪大學就該論文做出的回應。圖源:PubPeer

  ?

盡管如此,仍有部分問題似乎已超出鄧迪大學所回應的“曆史遺留”的範疇。Bik將論文圖片重複問題分為三類:簡單重複、位移重複和複雜修改。她表示,如果僅是簡單重複,或許可以歸因於操作失誤;但後兩類往往需要刻意處理,暗示著存在故意的數據篡改。

以Cohen本人已撤稿的論文為例,其中發現的10處圖片重複並非隻是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疑似經過了水平翻轉和修改,這種精心處理的痕跡,並不能簡單地歸因於疏漏。

鑒於此,Schneider直言:“也許鄧迪大學存在嚴重的問題。”

針對Cohen團隊的質疑“拔出蘿卜帶出泥”,讓鄧迪大學多位教授和前學員的學術不端問題為人所知。該校對學術不端的容忍態度還體現在:帝國理工學院前教授Simon Arthur曾因涉嫌多篇論文造假和撤稿被學校開除,但鄧迪大學卻依然讓他擔任該校教授職位。


4 AI成為學術不端“火眼金睛”

Cohen“世家”持續10餘年的學術造假問題緣何會在最近集中爆發?這與AI圖像分析技術的突破密不可分。

一直以來,科學界主要憑借人的肉眼觀察和記憶來識別可疑圖片,這讓打假專家們的工作舉步維艱。正如Schneider所說,“麵對今天正在發生的圖片數據欺詐行為,我們缺少技術,也缺少原始數據的支持來監測它們”。

然而近年AI技術的爆發,讓學術界掌握了一麵有力的“照妖鏡”。例如2022年,一款名為ImageTwin的科研圖片檢測軟件問世,為學術誠信審查帶來了突破性的轉折。這款專門麵向生命科學領域的圖片查重工具,能夠在短短幾秒內精準識別實驗圖片中的重複和篡改痕跡,包括蛋白質印跡圖譜、顯微鏡成像等。PubPeer網站顯示,Cohen團隊的多篇論文正是經由這一軟件檢測後,暴露出可疑的圖片重複問題。

隨著AI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曾經隱藏在數據和圖片背後的種種問題,未來終將難逃技術的“火眼金睛”。

“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有問題的圖像是可以在發表前檢測出的。”國際頂尖科研期刊《科學》雜誌總編Holden Thorp說。2024年1月,《科學》雜誌宣布將用AI驅動的圖像分析工具Proofig替代傳統的“人眼”驗證。

回到Cohen團隊“集體塌房”事件,目前,該團隊是否還會有論文被撤稿尚未可知。但毋庸置疑的是,這場風波已為整個學術界敲響了警鍾: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下,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為都將無所遁形。

相關鏈接: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02F6F68E593514EAC85D018CF4C90B
https://portlandpress.com/biochemj/article/481/15/981/234735/Retraction-Deficiency-of-PDK1-in-liver-results-in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5/01/07/portrait-of-sir-philip-cohens-family/
https://doi.org/10.1002/alr.23226
https://mp.weixin.qq.com/s/BR68IEHMMQhtAQ0TaAAegw
https://fe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16/j.febslet.2005.05.040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971427A803FD2232CBB59F7348350
https://doi.org/10.1128/mbio.00809-16
https://doi.org/10.1111/j.1742-4658.2005.04585.x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7530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