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始載於唐代《本草拾遺》,红外化学汗丹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 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Hma.的光谱幹燥塊莖。該藥主產於我國浙江磐安、结合计量境東陽等地,学快味辛、同环苦,红外化学汗丹性平,光谱歸肝、结合计量境脾經,学快具有破血行氣、同环消積止痛的红外化学汗丹功效,臨床上常與莪術配伍用於治療癥瘕痞塊、光谱痛經、结合计量境瘀血經閉、学快胸痹心痛、同环食積脹痛等症。研究發現,三棱中含有揮發油類、有機酸類、黃酮類、苯丙素類、皂苷類、甾醇類、糖類、生物堿類及微量元素等成分,然而目前 2020 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三棱藥材項下尚無明確的成分定性、定量檢測標準。
因此,故為完善三棱的質量控製方法,筆者以“三棱”“活性成分”“苯丙素”“黃酮”“有機酸”“環二肽”“Sparganium stoloniferum”“Sparganii Rhizoma”“Active ingredient”“Phenylpropanine”“Flavonoids”“Organicacid”“Cyclic dipeptide”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SciFinder 等數據庫中組合查詢 1996 年 1月-2020年6月發表的相關文獻,歸納三棱所含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同時,結合該藥加工炮製、配伍代謝、質量評價等研究概況,基於中藥質量標誌物(Q-marker)的“五原則”從成分有效性、特有性、可測性、傳遞與溯源(加工與炮製、入血)以及臨床配伍等方麵進行分析,推測三棱的Q-marker,以期為其藥材、飲片及相應製劑的質量控製提供科學依據。
1 化學成分及活性
近年來,三棱藥材已報道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類、黃酮類、芳香酚酸及酯類、有機脂肪酸及其酯類、環肽類、三萜和甾體類及揮發油類等,且藥理活性多樣。
1.1 苯丙素類
三棱以阿魏酸、p-香豆酸以及二者蔗糖酯、甘油酯的衍生物為主要成分,目前共發現21個阿魏酸蔗糖酯衍生物和5個阿魏酸及p-香豆酸甘油酯衍生物,其具體化合物名稱見表1,部分成分化學結構式見圖1。由圖1可見,阿魏酰基常連在果糖的3、6位上,糖基上有不同程度的乙酰化基團(0~4 個乙酰基)取代;C6-C3部位的雙鍵既有反式又有順式結構,其中反式雙鍵較穩定且更為常見。
此外,還有學者分離鑒定出了4個異香豆類化合物,包括 8,5′-dihydroxy-6′-methoxy-4-phenyl-5,2′-oxidoisocoumarin、Decarboxycitrinone、三棱內酯 B、三棱雙苯內酯;2個木脂素類化合物,即(+)-5,5′-dimethoxysecoisolariciresinol-3 α-O-β-D-glucopyranoside、(+)-lyoniresinol-3α- O-β-D-glucopyranoside;以及1個簡單苯丙酸類化合物,即咖啡酸。阿魏酸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輻射和抗腫瘤等生理活性。王新勝等認為,三棱中的 p-香豆酸和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與三棱活血化瘀功效相符。
此外,有文獻指出,三棱內酯B具有較強的抗炎、抗腫瘤、抗血小板聚集、抑製動脈平滑肌細胞遷移、抑製巨噬細胞介導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多種活性。
1.2 黃酮類
從三棱中分離鑒定出3個黃酮醇及其苷類(異鼠李素-3-O-芸香糖苷、山柰酚、蘆丁)、2個異黃酮(芒柄花素和雞豆黃素A )、1個二氫黃酮(5,7,3′,5′-四羥基雙氫黃酮醇-3-O-β-D-葡萄糖苷)和 3 個雙苯吡酮(2,7-dihydroxy xanthone、1,7-dihydroxy-6-methyl- xanthone、1,3,6-trihydroxy-8-methylxanthone)類化合物。
陸兔林等 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測定法、小鼠體內血栓形成法進行研究,發現三棱總黃酮具較強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胡旭光等 采用小鼠體內凝血實驗、體內血栓形成實驗以及熱板法、醋酸扭體法兩種 疼痛模型,評價不同三棱提取物的藥理作用,認為三棱 總黃酮具有顯著的抗凝、抗血栓和鎮痛作用。蘆丁早已被證實具有降低毛細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抑製氧化修 飾低密度脂蛋白生成的活性,對心腦血管具有一定的保 護作用。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藥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醋酸,蘆丁,黃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