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重磅北京市統計局、公报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布北京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发布全景展現北京過去一年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去年初步核算,北京2024年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843.1億元,经济按不變價格計算,呈现比上年增長5.2%。稳进北京市統計局認為,优特2024年,重磅全市上下沉著應對多重挑戰,公报一係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協同發力,发布經濟運行呈現“穩、去年進、北京優”三大特點,经济顯現出北京經濟較強的發展韌性與潛力。
“穩、進、優”彰顯經濟韌性
2024年,北京經濟“穩”字當頭,經濟規模穩步擴大,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843.1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8萬元,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就業、物價形勢總體穩定,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1%,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1%。
“進”的步伐穩健有力。重點行業支撐帶動,全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突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首要支柱行業。有效需求持續釋放,反映實物工作量的建築安裝工程投資以及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設備購置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合計達到58.3%,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服務性消費在文旅消費需求活躍帶動下增長6.1%,與升級類消費相關的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等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5.9%和3.1%。
“優”的力量正不斷積蓄。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7%(按現價計算),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1%,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全年新設企業26.5萬戶,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在“兩重”“兩新”政策支持帶動下,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7.7%,設備購置投資增長32.1%;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中,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2.6%。
“五子”聯動蓄力賦能發展
過去一年,北京緊抓“五子”聯動,統計公報上的一項項數據反映出一串串碩果。
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麵,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全年規模以上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合計3958.0億元,比上年增長5.1%。創新成果加快轉化,年末擁有有效發明專利66.3萬件,增長15.5%,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59.81件,增加22.86件,技術合同成交額9153.3億元,增長7.2%。
在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方麵,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7%(按現價計算),其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1%。提速建設光網之都、萬兆之城,年末5G移動基站比上年末增加2.6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居全國首位。
在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方麵,消費市場不斷擴容升級,全年新增17家大型商業設施,商業麵積超150萬平方米;新引進首店960家,比上年增加14家;截至年末離境退稅商店達到1147家,穩居全國首位。
在“兩區”建設方麵,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行業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新設外資企業1520家,占全市新設外資企業數量的75.5%;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外資企業營業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15.2%。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麵,全年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企業104家,城市副中心建設連續5年保持千億投資規模。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持續深化,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84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成功申創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同時,三地加強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不斷深化醫教合作。
收入穩步增長保障紮實穩固
統計公報還亮出了過去一年,北京在辦好民生實事、增進人民福祉方麵的成果。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惠農相關政策帶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高於城鎮居民增速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2,連續7年呈縮小態勢。
民生保障紮實穩固,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支出合計占比近四成。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7.1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8.3萬套(間);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新開工742個、新完工548個。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麵,年末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7.9萬人、19.0萬人和24.2萬人。
公共服務提質擴麵。年末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4.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4.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0.2萬張和0.2萬人。年末共有幼兒園2019所,增加28所,適齡兒童入園率和普惠率均達到93%。年末累計建成養老助餐點2410家,覆蓋麵擴展至6539個城鄉社區、453萬餘人。全年共有352家表演場所舉辦演出57243場,增長15.6%。全年改擴建體育公園16個,新建或更新足球、籃球等體育健身活動場所34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