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美食是營造節慶氛圍的重要元素,廣東鄉村的年俗美食,更是乡情一種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這個春節,藏骨我們開設“我在廣東鄉村過大年”專欄,年俗選取廣州、乡情湛江、藏骨茂名、年俗梅州等地代表,乡情以年菜、藏骨年魚、年俗地方特色風俗、乡情美食打開廣東鄉村大年。藏骨敬請垂注。年俗
在城市飯店裏,乡情推杯換盞總比不上年夜飯桌的絮絮叨叨,美酒佳肴也比不上老娘的拿手好菜。從農村出來的大多數人,長大離開後,對年俗和鄉情總有難以割舍的感覺。
回家過年,成了一種他們難得的慰藉。人們對傳統年俗的懷念,其實是對歲月流逝的懷念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是藏在骨子裏的歸屬感。
“戲碼”和“美食”
粵西人過年最大的習俗就是“年例”,鑼鼓聲一下子就激發骨子裏的年俗基因。哪怕自己出來工作10年,總不忘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從年初二到農曆二月底,不同的鄉鎮村落都忙乎著遊神、遊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武術表演、燃放煙花等各種儀式。
人們好像隻有在過年的時候,通過各種對“年”的莊重儀式,來表達各種渴望,或感慨今年事業有成,或期待明年風調雨順,或複盤池塘的魚蝦養殖是否虧本,或祈禱孩子學業、工作、婚娶是否有著落等等。
這“打醮”就是年例中最重要的戲碼,是全村老小集中拜神祈禱的大場麵。老娘對“打醮”一事,可以拿出前所未有的虔誠。在高中時間,老娘在神像前神叨著“保佑我大兒,考上個好大學,老二快高長大”。我上了大學,老娘換了方式神叨,“保佑我大兒,找個好工作,老二生生性性”。如此之類,每年老娘都變著法子,希望自己兒子們過得好。
“打醮”過後,老娘風風火火地準備那頓“年例大餐”,招待家裏來各位親戚、朋友。帶上一箱“王老吉”,就能吃上粵西“流水席”,這個說法一點也不過分。粵西人家熱情好客總在這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年例大餐上,總有幾大塊炸得金黃的高州扣肉,肥瘦相間,恰到好處;還有信宜親戚寄過來懷鄉雞,肥瘦適中,皮黃骨酥,實為上乘佳肴;準備了各種海鮮製品和幹貨,如墨魚餅、馬鮫魚丸、蝦幹、淡菜、蠔幹、魚幹等等……
年例的菜式是很講究的,每道菜都有一定的含義,圖個好意頭。炒米粉、雞、魚、豬手、蠔豉、八寶飯、甜湯等必不可少。家裏上第一道菜往往是炒粉,客人起筷時稱“起粉”,取“起奮”之意,以圖好兆頭。雞為吉的諧音,家鄉人有“無雞不成宴”的習俗,魚表示“年年有餘”“金玉滿堂”之意。
“籺”中祖孫情
正餐過後是各種籺,這也是粵西地區年俗的名小吃。籺的做法傳統又繁雜,一般都是家裏最年長的阿婆掌勺。她也總樂於拿下這個差事,因為兒女孫子們難得回家一趟,想著法滿足子孫們的期待。
在年例前一至三天做籺就開始了,先把糯米粉炒熟,伴上一半的生糯米粉,出力揉搓,將米粉搓成小圓球般的粉團,填入各種餡料,如肉粒、蝦米、紅糖、白糖、椰子絲、花生碎等。阿婆喜歡捏成不同形狀,滿足孫子的喜好,然後用樹葉貼在成型的籺下麵,最後裝進竹籠蒸熟。
每當新籺出爐,阿婆總有大功告成的喜悅。她總會把籺留出幾部分,精心用袋子封裝好,放在米缸裏。那時候冰箱沒有普及,米缸存放過的籺,讓糯香更濃一層。她把這些籺留給“探年例”的親戚們,尤其是她的遠嫁姑娘,我的大姑媽。
在年例晚上,每個鄉鎮的文化廣場上會上演粵劇大戲,這是年例必須要有的精神食糧。在孩童那時,阿婆去看大戲,順便用塑料袋揣著幾個籺,免得我餓了,嚷著回家。大戲台上唱著《鳳閣恩仇未了情》《花好月圓》《唐明皇與楊貴妃》。我在台下依偎在阿婆的懷裏邊吃邊看,好不快活。
我轉眼已經三十出頭了,阿婆也已仙遊多年。家鄉年例依舊熱鬧,粵劇大戲依舊輪班上演,氣氛更勝以往,活動更豐盛。每逢回家過年,自己總懷念陪同阿婆做籺看戲的日子,相比她也更喜歡現在的氛圍。如今新農村建設,年例更展新麵貌,以往敬畏神靈的年俗儀式,早已發展成為集旅遊、交際、鄉產推廣於一身的文化盛宴。
歲月流轉,歸心依舊。年俗與鄉情總在牽動外出遊子的心,也在傳承這個地方風土和文化,並不斷演變。對外出的人來說,她永遠充滿著回家的誘惑。
指導:彭進 庹朝均
統籌:楊玲
作者:鄧漢文
編輯:溫誌勇
掃碼跟記者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