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胶体粒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三)

来源:时间:2025-04-22 04:35:34

2.5 BLG-膠體粒子體係黏度測定

如圖5所示,胶体及在膠體粒子A分散的粒蛋BLG蛋白溶液體係中,BLG溶液黏度隨蛋白濃度提高有極小上升趨勢,白质可能是相互由於分子間的引力沒有明顯變化。而B與C膠體粒子分散的作用體係中,在蛋白濃度較低時黏度趨勢不變,应用而隨著蛋白濃度進一步提高,胶体及蛋白表觀黏度也有微小上升趨勢,粒蛋可能是白质由於蛋白溶液分子內的氫鍵作用增強從而引起黏度的增加。用宏觀流變的相互方法測得溶液的黏度如表4所示。通過比較宏觀與微觀的作用黏度值,發現膠體粒子C分散的应用溶液黏度與宏觀測得的黏度差距最小,說明動態光散射利用膠體粒子所測得的胶体及黏度是真實有效的,其中膠體粒子C與BLG相互作用最弱,粒蛋膠體粒子C更適宜微觀測黏度。白质

2.6 BSA-膠體粒子體係黏度測定

圖6顯示隨著蛋白濃度的提高,蛋白溶液黏度有所波動。膠體粒子B分散的體係中,隨蛋白濃度的提高,蛋白溶液黏度有輕微上升趨勢。膠體粒子C分散的體係中,同BLG一樣,在較低濃度時蛋白溶液黏度沒有隨蛋白濃度提高而發生明顯變化,而在蛋白濃度較高時,蛋白溶液黏度有輕微上升趨勢。如表5所示,結合宏觀測得的黏度進行顯著性分析,可以看出pH7.4條件下,膠體粒子A,B,C均適宜測量BSA溶液黏度。

2.7 OVA-膠體粒子體係黏度測定

如圖7所示,隨著濃度的提高,OVA溶液黏度有所波動,整體趨於穩定,可能是由於蛋白濃度過低,蛋白分子間的氫鍵作用較弱導致黏度沒有顯著變化。結合表6,膠體粒子B微觀測得的黏度與宏觀無顯著性差異。因此,通過DLS選擇合適的膠體粒子微觀測得的黏度值可以信賴。可能對微觀測量結果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有:1)顆粒團聚,本研究在試驗前均將分散體係充分搖晃,但即便如此,也無法保證顆粒在分散體係中不會出現顆粒團聚現象。2)顆粒在待測液體樣品中可能存在分布不均勻的情況,局部顆粒濃度過高可能會導致多重散射的現象。

3 結論

本文利用光散射技術監測蛋白-膠體粒子體係的相互作用,優化了一種有效的微觀測定溶液黏度的方法,增加了研究蛋白分子構象及溶液性質的另一個維度。結果表明,膠體粒子的粒徑和蛋白濃度均對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影響較小,而膠體粒子與蛋白質表麵帶電性質卻顯著影響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且對體係黏度測定也有較大影響。因此利用黏度測定的方法監測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可行的。此外,比較宏觀與微觀測得的黏度值,發現表麵接有羧基的膠體粒子在測量溶液黏度時適用性較高。這也說明了DLS微觀測得的黏度值是真實有效的,且DLS測量蛋白溶液黏度具有顯著的優勢。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食品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三羥甲基氨基甲烷聚苯乙烯微球溶菌酶丙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