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詞像“元宇宙”一樣如此虛無縹緲、理有冷水如此鏡花水月卻受到如此熱烈的据地追捧。
元宇宙和之前的宇宙科技概念不同,以前,泼盆在科技圈的理有冷水一個概念至少是明確而又具體的,比如——“區塊鏈”、据地“5G”、宇宙“3D打印”......
然而,泼盆元宇宙不是理有冷水,它虛幻縹緲而錯綜複雜,据地一如“渾元形意拳”。宇宙
元宇宙是泼盆一個筐,什麽都能往裏裝。理有冷水
在不同版本中,据地我看到了元宇宙至少要集成以下技術——
“VR、宇宙AR、區塊鏈、5G、雲計算、數字孿生、人工智能、NFT、邊緣計算......甚至還有腦機接口”。
是滴,今天的元宇宙早已不是一個科技詞匯,而是一個科幻詞匯。
在Facebook宣布將公司名字修改成“Meta”後,這種對元宇宙的吹捧和炒作達到了頂峰,這種盛況比幾年前吹捧“區塊鏈”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必須給它潑一盆冷水。
在我看來,元宇宙是一個被吹出來的漂亮泡泡。
我不僅這樣說,我還要證明它隻是一個被吹出來的漂亮泡泡——
1
為什麽元宇宙如此火?
毫無疑問其中一個原因是離不開Facebook的推波助瀾。
這兩年Facebook的確是內憂外患,麵臨著隱私、監管等一係列極其複雜的局麵,紮克伯克需要通過一個新的故事來激發公司低落的士氣,畢竟賣廣告已經很不酷了。
我們當然不能把小紮的藍圖完全歸結於營銷噱頭,但他描述的豐滿未來在現實麵前卻極其骨感。
非常諷刺的是——
就在小紮在Connect大會描述元宇宙美好藍圖演講的同一天,Oculus的顧問CTO約翰卡馬克就在同一個會議上硬生生地拆了小紮的台,直接了當地和老板唱起了反調。
在了解卡馬克具體講了哪些話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為什麽他的話重要。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一下這位傳奇大神——他可能是這個星球在技術層麵最懂元宇宙的人,甚至沒有之一,為什麽這麽說呢?
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這位在遊戲界神一樣的男人:
他年僅22歲就以一己之力開發了世界上第一款3D遊戲——《德軍總部》,之後又幾乎單槍匹馬帶領僅僅13人的IDSoftware公司開發了《毀滅戰士》和《雷神之錘》。
而開發這些遊戲的引擎就是業界3D遊戲引擎的鼻祖,是他引領遊戲進入3D時代,很多年英偉達都用《毀滅戰士》的遊戲表現來測試新一代顯卡的性能。
而大神最讓業界稱道的舉動就是將這一引擎全部開源,很多玩家耳熟能詳的熱門遊戲諸如《半條命》等都是用這個引擎開發的。
2013年,大神卡馬克加入了Oculus團隊,任CTO,過去8年,他作為Oculus的技術領袖帶領團隊開發了多個VR頭盔項目。
可以說,在Oculus公司,沒有人會比卡馬克更懂元宇宙需要的技術。
那麽他是如何說的呢?
以下是他演講中的一些原話——
1.“我認為Metaverse是“太空人架構師的產品”,“太空人架構師”隻想從最高層麵誇誇其談,並不關心GPU、微觀架構、網絡、流媒體等具體執行細節。”
2.“我的擔憂是,我們可能會投入數年的時間和數千人,可最終得到的是一些對今天的人們實際使用設備和硬件的方式沒有多大貢獻的東西。”
3.“人們很容易做一些有趣的概念型技術,但如果不能被大量的人使用很長時間,或許這些所謂的新技術並沒有那麽重要。”
4.“《HorizonWorld》(Facebook旗下的一款VR社交產品)是一款產品,一個可以明確判斷的產品,比如有多少人在用、用戶在裏麵做什麽、商業表現如何等,現在《Horizon》與我們希望看到的Metaverse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們現在僅僅隻能做到14人實時聊天,甚至離50-60人的“走廊式聊天”都還很遠。”
5.“對於很多人來說,即便VR設備0元白送可能也沒什麽幫助,我們的數據顯示,有不少Quest設備實際上已被用戶束之高閣,他們是流失用戶,但手機用戶就不會,每個人都要用手機。”
這些話翻譯一下就是——
“小紮你快別TM吹牛了,都被你吹到天上去了,咱們現階段做的這玩兒到底怎麽樣你心裏沒點B數嗎?
少TM廢話,咱們腳踏實地拿出硬核的表現數據才是真的!”
沒錯,一線聽得見炮聲的技術大神卡馬克認為——元宇宙,我們還沒準備好!
而更殘酷的事實是——
卡馬克所在的Oculus是公認在消費級VR頭顯領域技術最為領先的公司,沒有之一。
2
關於元宇宙的硬件,我們來進行一個簡單的邏輯思考——
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變過程中,是因為手機足夠便捷因而顯著地提升了移動在線時長。
即移動互聯網繁榮的前提是足夠的用戶時長。
而元宇宙要進一步提升在線時長為數不多的路徑就是隨時隨地在線,而要做到隨時隨地在線,設備必須做到和正常的眼鏡一樣輕(至少不能比現在的日常眼鏡重太多)。
那麽現在普通眼鏡的重量是多少呢?
答案是20-50克不等。
那麽現在最出色的VR眼鏡OculusQuest2是多重呢?
答案是503克。
而現在最出色的AR眼鏡微軟的HoloLens2是多重呢?
答案是566克。
我去年買的在吃灰的OculusQuest2
所以,這個巨大的差異就決定了元宇宙在硬件層麵是一條極為漫長的道路。
有人說,你之前說過,技術會指數級進步啊!
注意:指數級進步發生的前提是信息世界而非原子世界:
電池行業可並不存在摩爾定理,不然特斯拉早就是白菜價了;
透鏡領域也不存在跨越式發展,不然今天的手機早就把攝像頭做平了。
沒錯,突破物理的極限比突破算力的極限難度要高一個數量級。
而更為困難的是,我們可遠不止讓設備變輕這一個目標,而是在重量、算力、視場角、分辯率、刷新率、續航等多個領域都需要同步大幅度提升,這個疊加難度是指數級的。
所以甭扯那些沒用的!
先把現階段頭顯的90赫茲變成到120赫茲,把視場角從100度增加到150度,把價格降到千元內,把重量降到200克,把分辨率提升到單眼4K,把續航從2小時提升到5小時,把用戶時長從現在的幾分鍾提升到1小時,行不行?
到底行不行?
不行就甭TM吹牛逼了!
3
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由於現在通往元宇宙的XR技術還在初級階段,因此硬件需要多維度、大幅度、快速更新(注意這三個詞)才能適應實際需求。
這對硬件而言本身就是一個極難的挑戰,而多維度、大幅度、快速更新對於軟件開發者而言同樣是一場災難。
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手機能做到一年發布一個新版本?
原因就是因為手機的硬件更新是單維度、小幅度更新,相應的應用軟件在適配層簡單,用戶的硬件iPhone12到iPhone13,微信、微博這些應用可能隻要花幾天就適配完了。
然而VR設備則不是這樣的,它的每一次更新在算力、視場角、分辨率、刷新率、控製方式、輸入輸出方式等多個維度通常都會更新。
一旦有新硬件,軟件為了適應這種複雜的更新在某種意義上就必須推倒重來,無論如何沒辦法做到幾天就適配完。
我們看到過去6年,光Oculus旗下就先後發布了Oculusrift、GearVR、OculusGo、OculusQuest四種硬件。
他們都是VR頭盔,但卻從頭到腳、裏裏外外完全不同,甚至應用商店都是分開的,於是給軟件開發商折騰的夠慘。
可憐的軟件開發者們,吭哧吭哧好不容易開發上線一款作品還沒開始賺錢,就被告知——
“我們又有新硬件了,快來開發吧,不然跟不上我們的速度噢!”
這就是Oculus平台過去6年的現狀。
為什麽今年Oculus開發者大會沒有發布大家呼聲很高的OculusQuestPro?
就是因為它知道也開發者需要休養生息不能繼續這樣被折騰了。
而諷刺的是,紮克伯格今年在大會上對沒有推出新硬件的解釋是——“我們認為OculusQuest2已經足夠優秀”
嗬嗬,你能想象庫克對蘋果的粉絲說——
“我們認為iPhone13已經足夠優秀,因此明年不會有iPhone14了”嗎?
所以,VR硬件現階段一個很難調和的矛盾就是急需升級的硬件和難以快速迭代的軟件之間的矛盾。
4
咱們繼續,我最想吐槽的點就是區塊鏈在元宇宙裏的應用了。
媒體們把區塊鏈作為元宇宙的底層技術大吹特吹,認為它必須成為元宇宙經濟係統的基石。
然而,很遺憾,這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為什麽這麽說呢?
我們從底層來逐一論證,請將以下六個表述劃一個重點——
第一、區塊鏈不可篡改、去中心化解決的是信任問題、公正問題,它本身不涉及生產力,隻涉及生產關係;
第二、區塊鏈解決問題的方式在結果上是完美的,但在過程上是有成本的,比如冗餘、效率和能耗;
第三、現實中人類社會的信任問題、公正問題已經有現成的解決方案;
第四、從目前看區塊鏈解決方案在大部分情況下並沒有比現實中已有解決方案表現的更優越;
第五、區塊鏈並沒有廣泛應用的原因在於技術問題、效率問題、共識問題、協作問題;
第六、區塊鏈在當今世界麵臨的這些應用問題在元宇宙裏目前沒有理由會自然消失,即這些問題依然會存在;
沒錯,我們就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為什麽微信公眾號不用NFT而是用古典的原創標識來解決文章的版權問題呢?
為什麽支付寶不用智能合約來而是用古典的方式來解決確認收貨再付款的問題呢?
因為沒必要嘛!
那為什麽到了元宇宙裏,區塊鏈就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運行的基石技術呢?
這TM說不通嘛!
事實上,信任問題、公正問題並非是人類麵臨的唯一問題,甚至也不是最大問題,它隻是人類麵臨的所有問題的一個小的子集。
我們就問這些元宇宙磚家,被你們吹捧上天的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它的所有遊戲玩法都基於NFT技術來保護原創嗎?它的經濟係統是使用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嗎?
根本不是嘛!
所以,別TM嘴硬!
今天距2008年11月中本聰發布《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論文已經13年了。
沒錯,區塊鏈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在一些領域的確它有它的用武之地。
但它絕不是萬能的,也並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區塊鏈的優勢在於它不存在看得見的手”。
事實上,我們長久曆史已經證明:
人類確實需要看得見的手,人類隻是不需要閑不住的手而已。
5
無論哪一個元宇宙磚家都一致地宣稱稱未來元宇宙不可能一家獨大,而是多家共存。
好,基於這一個前提我們稍微做一下邏輯推演——
多家共存是不是意味著多個元宇宙?
Meta有Meta的元宇宙、微軟有微軟的元宇宙、騰訊有以社交為核心的元宇宙、阿裏有以商業為核心的元宇宙........
每一個元宇宙必然有它自己獨特的規則,那這時候請問各位磚家——去中性化到底如何實現?我怎麽樣才能無縫地從這個元宇宙切換到另一個元宇宙。
這時候磚家又會跳出來說——各大元宇宙平台之間會有一套統一的標準接口和協議互聯互通。
你做夢吧,我就問你——
今天各大平台各自為戰構建圍牆花園的問題即便在行政手段強製的情況下都沒辦法解決。
憑什麽到元宇宙時代互聯互通就能自動實現了呢?
請正麵回答這個問題。
“不管了,先TM吹一番再說!”
還有,3D沉浸式體驗的重要性其實也被磚家們在某種意義上誇大了。
事實上,人類文明的很多成果其實都是2D的,人類的社交活動在很多時候也並非一定需要3D。
舉一個例子,我們最重要的社交APP微信,它其實有四種溝通媒介——文字、語音、圖片、視頻。
然而我們使用最多的還是文字,沒錯,很多時候人類其實並不需要在媒介上進行升維。
到了元宇宙裏,你極大可能還是要帶著頭盔繼續寫PPT。
不要笑,微軟的元宇宙宣傳裏就是這麽展示的。
6
然後咱們來說一說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很多人把Roblox的意義無限放大。
我是反對這種論調的,相對於遊戲公司,它的模式當然是獨特而成功的。
但我們不應該拔高這種成功,更不必將它奉為未來虛擬世界的樣版,因為換一個角度理解Roblox結論就會不一樣。
Roblox的本質其實是一個像素遊戲的AppStore,它其實是一個發行平台,隻是開發遊戲的語言用的是它像素風的編輯器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們就會發現Roblox並沒有新鮮的東西。
是滴,它是去中心化的、UGC的,遊戲內容並不由官方設計,而是交給開發者。
朋友們,AppStore、微信小遊戲甚至TapTap做的也是同樣的事啊,無非是自己搭台別人唱戲嘛!
Roblox無非是以一個遊戲的麵具做了一個遊戲操作係統的事,它的確是一種創新的遊戲類型,它成功但並不顛覆,更不意味著它會是未來的標準。
事實上,UGC這個概念也被過分誇大了。
現代世界能夠正常運轉的本質是PGC,背後的核心原因是因為PGC需要人類大規模的合作。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
“我們的祖先區別於大猩猩的一個關鍵就在於人類能組織大規模複雜的合作。”
7
在有理有據的吐槽之後,接下來分享一段我曾經的傷心往事——
2015年,VR的風已經從大洋彼岸的刮到了中國科技界。
作為一名對前沿科技無限向往的青年,我在媒體的瘋狂報道中對VR非常著迷,隱隱地感覺它將改變這個世界的一切,它一定是未來科技的方向。
當年,高盛出了一份報告《虛擬現實:走向下一個計算平台》,表達了對VR堅定的看好。
當年,易凱資本的王冉熱情洋溢地寫了一篇《一個“奧酷拉思”的未來--為什麽我相信VR會改變娛樂業以及這個世界》的長文。
在這篇長文中王冉係統地描述了VR無限美好的未來。
當年我激動的朋友圈
OculusRift上市,HTC宣布全麵轉型VR,穀歌宣布DaydreamVR操作係統......彼時的科技圈VR的熱度絕不亞於今天對於元宇宙的追捧。
沒錯,澎湃的大潮在呼喚,我當時的想法隻有一個——不能等了,我必須要擁抱VR。
然而,2016年我還是一名廣告產品經理,而很顯然當時VR還沒發展到需要廣告變現的階段,我的業務技能暫時沒有用武之地。
我非常焦慮,感覺自己要錯過一個時代。
不行,暫時的挫折澆滅不了熱血青年擁抱科技大潮的決心。
辦法總比困難多,冥思苦想之後我決定發揮我的特長,我要寫一本書,我要為虛擬現實布道,我讓更多人認識VR的力量。
於是,我切實行動起來了——采訪、查閱、體驗、寫作......經過長達八個月的挑燈夜戰、反複打磨再打磨。
2016年11月,《VR革命:虛擬現實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一書出版了。
書中我和騰飛非常詳細地從多個角度介紹了VR這項偉大的技術以及它為什麽即將改變世界(PS:書稿中關於VR與色情的章節在審查時無情地弊掉了,略遺憾)
彼時的我,感覺自己隨著科技的節拍在舞動,而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個無比輝煌的VR時代。
後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
我至今不好意思和朋友們提起我曾經寫過這樣一本書。
不說了,臉疼。
然而,我並不後悔,這段經曆讓我學會如何更加理性、冷靜地看待科技行業的客觀發展路徑。
我依然相信VR的未來,隻是不再相信今天那些元宇宙磚家吹破天際的炒作。
8
說到底,元宇宙之所以被熱炒,歸根結底還是今天的科技圈走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末端,元宇宙是科技圈前途焦慮的一次集體釋放。
它讓內卷到隻能去和菜販搶生意的迷茫巨頭們終於找到一個可以無限暢想的遙遠方向。
然而,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科技的發展有它客觀的路徑和速度,每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都不會自動到來。
事實上,有一些在悄然布局的中國公司其實都沒有對外大肆宣傳自己的元宇宙藍圖,因為他們深刻地理解:
一張藍圖繪到底是靠不住的,這個市場終究要靠產品說話。
騰訊引入了羅布樂思,投資了Epic,收購了多家相關公司;
還有字節,收購了國內領先的VR製造商Pico、投資代碼乾坤推出類Roblex的《重啟世界》、投資數字孿生雲服務公司眾趣科技........
但這兩家無一例外從不大宣揚自己元宇宙的宏大敘事,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無論如何元宇宙在今天還是一個科幻概念。
方向隱約是對滴,但路徑大概率是錯的。
麵對一個概念期的模糊方向,唯一能做的是——摸著石頭過河過河,而不是直接去造一座宏偉的大橋。
9
今天吹捧元宇宙的人,大部分其實是像我當年一樣年幼無知的“新科技茫然症”人群,不願承認自己跟不上時代,生怕自己錯過任何一個新風口。
然而還有一部分純粹就是壞,對於這幫壞人而言,任何一個新概念都是他們合法割韭菜的工具,炒作手段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我們以為他們看到了人類的未來與明天、看到了科技的星辰大海。
事實上,他們看到的是一茬茬綠油油的待割韭菜。
你以為是餡餅,其實是陷阱。
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很多人韭菜們其實心知肚明,但依然忍不住誘惑進場。
畢竟在泡沫破裂之前,他們認為自己是割到了其他人的韭菜。
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在泡沫膨脹到最高點之前全身而退,美其名曰——與泡沫共舞。
每當想到這裏,我會鄭重地提醒想去割韭菜的韭菜們,請認真回憶當年的虛擬現實第一股——暴風科技。
韭菜們,鐮刀已經架在脖子上了,快跑啊!
10
好,說到這裏,元宇宙的磚家們一定會跳出來,指著我的鼻子——
“你根本不懂元宇宙!”
是滴,我的確不懂元宇宙,但我懂邏輯。
作為一個理性的行業從業者,這時候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
趕緊洗洗睡,該幹嘛幹嘛去,默默做好自己手中的事,不要認為你會錯過什麽,未來一定會來,但絕不會提前到來。
我賭五毛錢——
十年之後,我們今天繪聲繪色描述的的元宇宙宏偉藍圖,一定會像1967蘇聯時代埋下的時光膠囊寫的那樣“50年之後,你們一定已經在銀河係建功立業”一樣可笑;
而一年之後,我們也一定會為自己曾經追捧過如此虛無縹緲華而不實的概念而感到羞愧難當。
因為,這個詞實在是太TM扯了!
最後,作為一個骨子裏的科技樂觀主義者,我其實多麽希望——
我說的這些槽點其實都不存在啊!
作者:衛夕
來源:衛夕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