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作物病蟲害是虫害糧食安全的重要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发生全世界穀物生產常年因蟲害損失14%,形势因病害損失10%,警惕草害損失11%,年粮水稻、油作严峻玉米病蟲害引起的物重危害損失可達30%以上。
病蟲測報是大病科學防控的基礎,而趨勢會商是虫害其中一項重要工作。通過會商分析,发生齊集專家和各省代表智慧,可以更加全麵了解掌握病蟲發生動態、研判發生趨勢,從而及時準確地製定和發布病蟲情報,為病蟲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2月12-13日,2025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會在廣州召開。來自有關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全國30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植保係統代表等50餘人齊聚一堂,交流探討病蟲測報新技術、新方向,會商分析2025年病蟲害發生趨勢。
會議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簡稱省預警中心)承辦。
高屋建瓴
全麵部署病蟲監測工作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何國威出席開幕致辭時指出,廣東正大力開展國家及省級田間監測點建設,預計至2026年底,在全省72個縣建成298個田間監測點,基本實現產糧縣智能監測全覆蓋,全力推動重大病蟲監測預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對遏製重大病蟲害擴散蔓延,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王建強對病蟲測報業務、能力和體係建設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工作要求。一是要從工作實際出發,認真做好調查,查實情、報實數、做到心中有數;二是研究優化簡化測報方法,采集有效數據,真正實現為基層減負;三是利用好植保工程田間監測點等項目支持,提升智能化監測水平,探索人工調查與智能監測更好結合的途徑;四是加強與科研機構、研發單位和生產企業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共同發力。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強調,病蟲測報是植保部門公益性職能的重要體現,今年以來,在全國測報體係共同努力下,數字化精準監測預警能力得到有力提升。一是實現了重點靶標病蟲害實時精準測報。對今年4月中下旬小麥赤黴病、南方早稻“兩遷”害蟲境外蟲源提早大量遷入、北方粘蟲成蟲盛發、春季小麥條鏽病跨區流行、7月下旬台風登陸後玉米南方鏽病等病蟲害暴發流行風險,監測到位、預警及時,做到了防早防小,沒有造成明顯損失。二是加強對數字化監測預警工作引領。有效推進各類監測設備標準化、技術智能化、數據通融化工作。三是持續做好測報技術標準化體係建設;補齊新增種類測報標準化短板,更新優化已有調查規範。
貼近實際
專家報告精彩紛呈
會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曉傑、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吳瀚翔、江蘇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羅光華,分別就小麥條鏽病、玉米南方鏽病和穗腐病以及水稻螟蟲的發生規律和預警防控措施做了深入分析,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省預警中心推廣研究員黃德超就廣東省農作物病蟲監測情況及智慧測報建設構想做了經驗分享;國家氣象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郭安紅,對2024年主要天氣氣候特點及今冬明春氣候趨勢進行分析預測。
專家報告內容豐富、幹貨滿滿、貼近生產實際,從理論專業知識到實踐應用創新,涉及到病蟲測報工作的方方麵麵,引發與會代表的深入思考和熱切關注。
科學會商
重點關注風險病蟲害
趨勢會商會按照水稻油菜大豆病蟲組和小麥玉米蔬菜病蟲組分組匯報形式進行,各省代表依次講解2024年病蟲發生情況和2025年病蟲發生趨勢分析,並展開激烈討論,專家組進行逐一點評。
經過高質量會商研判,最終形成了2025年全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預計2025年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大豆油菜等糧油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形勢依然嚴峻,其中小麥赤黴病、水稻“兩遷”害蟲、鑽蛀性螟蟲、大豆根腐病、草地貪夜蛾、玉米南方鏽病等病蟲害發生風險突出,需重點關注。
撰文:黃麗豪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