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蛇年说蛇,蛇如何演化而来?—新闻—科学网

来源:时间:2025-04-21 21:50:42

作者:易鴻宇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 發布時間:2025/2/3 18:06:06
選擇字號:
蛇年說蛇,蛇年说蛇蛇如何演化而來?蛇何

 

農曆乙巳蛇年已經到來。以生物學的演化眼光來看,蛇類是而新演化的“奇跡”,它們獨特的闻科身體形態從達爾文時代起就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生態學家的学网熱烈討論。

蛇類來自何方?蛇年说蛇

蛇和人類一樣,在生物學上都屬於四足動物。蛇何四足動物的演化祖先經過數億年的演化,才獲得在地麵上運動的而新四肢。而蛇類卻反其道而行之,闻科在演化中“丟掉”了四肢。学网

由於早期蛇化石十分稀少,蛇年说蛇並且既有陸生類型,蛇何又有海生類型,演化在20世紀末,關於蛇類究竟是在陸地上還是海洋中起源,引發了一係列科學爭論。

最早的具有後肢的蛇化石產自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發現於阿根廷上白堊統的黑河納氏蛇,其脊椎已經與現代的蛇類十分相似,卻保留了兩條細小的“後腿”。

納氏蛇後肢,紅色箭頭指向其股骨,即俗稱的“大腿骨”

另一類具有後肢的早期蛇類則發現於海洋沉積物中,是海生生活的“遊泳健將”,其代表屬種包括現存於耶路撒冷博物館的“疑惑厚針龍”。

疑惑厚針龍複原圖

最早的蛇來自何方?在蛇類起源的早期,是否因為其曾短暫地局限於某種環境,才導致了四肢的缺失?要解答這些問題,除了化石證據,還需要借助更多的研究手段。

新研究支持陸地說

到了21世紀,新的研究手段帶來了新的科學發現。針對蛇類起源的前沿課題,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團隊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對蛇類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蛇類有多個基因可能與陸生、掘穴的生態適應有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現代蛇類和早期蛇類的內耳三維模型,發現白堊紀的蛇類,如納氏蛇、帕塔哥尼亞恐怖蛇等屬種,其內耳都與現代掘穴生活的蛇類相似。

根據統計模型推算,現代蛇類的祖先的內耳也具有與現代掘穴蛇類相似的膨大型前庭,其功能為接收來自地表和土壤中的低頻聽力。

來自古生物學的數據與現代蛇類基因組的數據相互呼應,為蛇類的陸生起源假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通過對化石模型的計算機建模分析蛇類祖先運動方式

我國成果不斷“上新”

早在1932年,古脊椎所創始人楊鍾健就對發現於周口店古人類遺址第2地點的一件蛇類下頜骨化石進行了報道。2年後,古生物學家卞美年又報道了產自周口店第1和第3地點的多件蛇類脊椎骨。

2024年,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整理周口店標本時,意外發現了20世紀30年代采自周口店第16地點的蛇化石標本。時隔90年後的新發現,將會講述蛇類在華北地區演化的更多新故事。

20世紀30年代,楊鍾健開啟了中國的蛇類研究

中國境內最古老的蛇化石,發現於楊鍾健命名的“山旺統”地層中。1961年,山東濰坊附近臨朐縣山旺村的矽藻土礦工發現了蛇化石。化石體長60多厘米,頭部沒有毒牙,是一種無毒蛇類。楊先生的學生孫艾玲將其命名為“矽藻中新蛇”。

 

矽藻中新蛇

最近20年,蛇類化石在陝西、安徽等多個化石地點都有發現,其中最亮眼的當屬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發現的“臨夏沙蚺”。

化石產自甘肅省和政盆地,時代比山旺的化石層年代稍微年輕一些。臨夏沙蚺的生活習性與矽藻中新蛇截然不同。

這是因為臨夏盆地的自然環境氣候和生態係統隨著青藏高原隆起發生了一係列劇烈的變遷。喜愛沙地環境的蛇類,從西亞往東遷徙至此。

臨夏沙蚺複原圖

小小的蛇類化石,其演化曆史中蘊含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經曆了8個農曆蛇年,蛇類的演化正愈加成為多個科研領域關注的熱點。

我們期待在乙巳蛇年,能夠見證更多關於蛇類的科學發現。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