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入海排汙口是精准連接岸上和水裏的關鍵節點和最後一道閘口。入河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是管理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曹立平在28日召開的长江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21年底前,渤海生態環境部將完成長江、黄河渤海和黃河試點地區排汙口命名編碼並豎立標誌牌,排污排污全麵實施排汙口“戶籍”管理,口年口命確保將整治責任及要求落到實處。底前地区
據介紹,完成2019年起,试点竖牌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省份相繼啟動了長江、名编码并渤海和黃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工作,精准通過無人機航測、管理人工徒步排查、长江專家質控核查“三級排查”方式,渤海運用高科技,下足笨功夫,基本摸清了長江、渤海和黃河試點地區排汙口底數,為精準整治提供了靶向。
曹立平表示,排汙口雖小,但涉及管網建設、汙水處理能力、農業麵源管理等多個方麵,與城鄉工業、生活布局和產業發展等都息息相關。需要按照係統治理的思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緊盯突出問題,對症下藥、分類施策、精準治理。針對性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推動優化產業布局,才能真正從源頭解決水環境問題。
他表示,近期將重點抓好三方麵工作。一是完成排汙口監測溯源,掌握排汙狀況,了解汙水來源,找準汙染“症結”;二是製定整治方案,將排查發現的排汙口納入管理,明確具體治理措施、責任單位和進度安排;三是實施分類整治,立行立改和長期整治相結合,對能夠立即解決的,迅速采取措施解決;對涉及管網建設、汙水處理廠建設等需要時間的,明確階段目標,由易入難,分步推進,不搞一刀切。
曹立平還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不僅在構建生態環境監督執法體係方麵實現新突破,而且通過嚴格執法,在推動生態環境法律法規落地見效方麵也取得了新成績。
據介紹,5年間,生態環境執法持續保持高壓態勢,清理整頓常年累積的違法違規建設項目64.1萬個,關停取締汙染嚴重單位2萬餘家,廢除阻礙環境監管執法的“土政策”206件。“十三五”時期,全國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83.3萬件,罰款金額536.1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期間增長1.4倍和3.1倍。全國適用新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案件達到14.7萬件。
生態環境執法暢通環境保護法與刑法的銜接工作,與公檢法部門切實形成執法合力。5年間,全國累計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9萬餘件,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1萬餘件,有力震懾了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生態環境執法還突出重點專項行動,持續強化重點領域監管。生態環境係統會同多部門,開展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專項督查,推動有效化解2492萬噸水泥和1456萬箱平板玻璃落後產能。連續3年開展嚴厲打擊涉消耗臭氧層物質(ODS)違法行為專項行動,查處102家違法企業,對19家四氯化碳(CTC)副產企業實行駐廠監督幫扶。
資料來源:中國環境網。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環境,臭氧,四氯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