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大股东减持、品控难题、流量触顶…三只松鼠要过气了吗?

来源:时间:2025-04-22 17:56:15

第10個“雙11”後,大股东减顶三隻鬆鼠在逃離“流量”的持品路上更進一步。

在剛剛結束的控难天“雙11”上三隻鬆鼠不出意外的拿下天貓、淘寶、题流京東等14個線上渠道休閑零食類的量触第一名,不僅如此,松鼠三隻鬆鼠還拿下了辛巴、过气薇婭等知名主播直播間的大股东减顶休閑零食類第一名。

就在一個月前,持品三隻鬆鼠公布了2021年Q3季報,控难第三季度營收18億元,题流同比下降8.59%,量触這已經是松鼠三隻鬆鼠連續第三季度營收下滑。

在二級市場的过气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截至11月23日,大股东减顶三隻鬆鼠收盤價僅為37.3元/股,較之高峰時期的91.59元/股,近乎“腰斬”。

在出道的第十年,三隻鬆鼠這個曾經“成於流量、困於流量”的品牌站在了轉折點,那麽此時的三隻鬆鼠究竟還能怎麽玩?“新電商+線下業務”是玩概念嗎?放棄流量打法的三隻鬆鼠如何破局。

一、流量雙刃劍:離不開甩不掉

三隻鬆鼠是最先吃到淘寶平台紅利的一位選手。

幾乎是踩著淘寶等電商平台的流量紅利成長起來的,2020年,三隻鬆鼠最大的銷售渠道京東和天貓,兩家平台的銷量占到了總銷量的80%以上。

一方麵,依靠平台買量,三隻鬆鼠的營收越來越高,但隨著品牌競爭的激烈加劇,三隻鬆鼠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這也導致“增收不增利”趨勢明顯。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三隻鬆鼠營收增長16.42%,三隻鬆鼠上半年的推廣費以及平台服務費為3.98億元,同比增長50.8%,其整體的銷售費用高達10億元,同比增長7.89%,但同期利潤卻不增反降,降低29.32%。

平台流量紅利幾乎已經耗盡,獲客成本仍將繼續上揚,三隻鬆鼠曾經倚仗的“財富密碼”已然成為“頑疾”:過度依賴電商、較低的話語權、逐漸降低的ROI。

這一狀態自2019年之後就逐漸明顯,也由此引發了資本市場的信任降低。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7月13日三隻鬆鼠上市一年限售股解禁,作為三隻鬆鼠的第一筆融資方IDG,在之後的兩個月中接連減持,持股比例從24.8%降至18.4%。

而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23日,三隻鬆鼠股價報37元/股,比之最高點,幾近腰斬。

二、後流量時代還需“割肉”

如果將“野蠻生長”的平台流量紅利期稱為前流量時代:即通過購買平台流量營銷完成推薦,就能實現營收的模式。

“用較多的前期投入,去換更多的後續收入”,這樣的模式往往適用於快速增長期的“平台”,例如當下的小紅書、抖音快手等。

但隨著增長見頂,這樣的生意就不好做了,但往往諸多商家又無法跳出這種模式,隻能淪為平台的“打工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讓章燎原不得不開始迎接“改革”。

三隻鬆鼠首先則是縮減SKU,回歸堅果品類,將一些細分品類的產品盡數縮減。

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三隻鬆鼠已經縮減了約400個產品,僅僅保留了月銷近千萬的爆款產品,未來也將長期維持SKU在500個附近。

這一思路很好理解,在創辦初期,三隻鬆鼠就以堅果作為主要產品,並逐步擴展品類想要複製成功打造多個爆款,但在運營一段時間之後,有限的企業資源難以長期覆蓋較為廣泛的細分品類,選擇削減也是“審時度勢”。

砍掉“長尾”品類,能夠減少運營成本和物流壓力。

其次則是,優化營銷路徑。

減少SKU之後,三隻鬆鼠的營銷投放將會更加集中,單品ROI逐漸提升,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堅果品類收入占比超過53.5%,相較去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今年第三季度,三隻鬆鼠線上毛利率環比增加4.8%,供應鏈成本環比降低8%。對三隻鬆鼠此類輕資產公司來說,“降本提效”已經初具效果。

與此同時,縮減SKU的痛楚也隨之襲來。2021年上半年,三隻鬆鼠天貓旗艦店的收入就降低了26.8%,聚焦更為集中的產品,營收下滑必然將進一步下行。

隻是這一次,三隻鬆鼠有了更多的產品議價權、並且能夠將營收支出結構變得更加健康,對平台的依賴程度也將進一步降低。

章燎原的第三件事,則是繼續加大線下投入,想要徹底與“流量打法”脫鉤。

三、“新瓶裝舊酒”,沒有想象力

章燎原將當下的三隻鬆鼠的商業模式簡稱為“新電商+線下”,新電商指社區團購、直播電商,而線下布局則主要是加大“聯盟小店”的擴張。

一方麵是可以縮短銷售鏈路,減少線上銷售廣泛存在的各類抽成,從而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麵則是,拓寬線下渠道,為之後的產品進一步布局打下基礎,並且從市場規模來看,線下遠遠高於線上。

據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休閑零售行業總體零售規模約為1.56萬億元,其中線下零售額占比高達83%。

不過,三隻鬆鼠“改革”背後卻是產品問題頻傳的事實。

11月12日,有網友在微博投訴“在薇婭直播間買的三隻鬆鼠每日堅果變質發黴”;

11月13日,又有網友投訴在天貓超市購買的三隻鬆鼠手撕麵包發黴……

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再次讓大眾關注起了三隻鬆鼠的品控問題。

黑貓投訴平台上,關於三隻鬆鼠的投訴量一共有1164條,發黴、有蟲子、有蟲卵等問題比比皆是。

而同行良品鋪子的投訴量為744條,來伊份的投訴量為181條。大多消費者投訴的內容為產品變質和發黴。

這就是選擇“輕資產”模式的風險,即品牌隻負責設計和銷售,研發、包裝等環節均選擇代工,品牌對產品的監督和控製權較弱,三隻鬆鼠想要徹底解決此類問題,依舊需要選擇自建供應鏈。

但糟糕的是,三隻鬆鼠當前賬麵上可用現金僅剩4.1億元,如果想要大幅投入供應鏈建設,其盈利能力將會迎來更大質疑。

不僅如此,據三隻鬆鼠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為2613萬元,同比增長9.36%,但這個數字僅為同期7.21億元營銷費用的零頭。

一家號稱注重產品的公司,十年裏,卻從未真正進入生產。

流量和渠道僅僅為輔助,三隻鬆鼠依舊需要以產品質量和味道取勝。

參考數據:天眼查、三隻鬆鼠財報

參考圖片:網絡

參考文章:

連線Insight:三隻鬆鼠困於代工

BT財經:三隻鬆鼠陷入產品質量危機,更大的麻煩來自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