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费消费10月份,复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454億元,不乐同比增長4.9%;比2019年10月份增長9.4%,观何兩年平均增速為4.6%。有效其中,提振除汽車以外的消费消费消費品零售額37057億元,增長6.7%。复苏扣除價格因素,不乐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1.9%。观何從環比看,有效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43%。提振
從同比數據來看,消费消费今年以來,复苏消費同比增長呈明顯的不乐下行趨勢,在今年8月達到了年內最低點的2.5%,之後開始有所回暖。但從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同比來看,今年8月、9月、10月的實際同比分別僅為0.9%、2.5%和1.9%。而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實際同比增速分別為9.1%、6.9%和5.9%。
從消費對GDP的拉動率看,今年三季度,消費對GDP當季同比的拉動率也由前兩個季度的9.8%和6.1%進一步回落至3.9%,三季度GDP增速也回落至4.9%的近期低位。
在國內經濟增長結構持續轉變之後,消費對於經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2015年到2019年,消費對GDP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62.7%。此外,從整個經濟運行的邏輯鏈條看,消費作為最終需求端,如果不能有效承接供給,整個經濟的傳導就會出現問題。
從剔除價格影響的消費實際同比增速就能看出,盡管我國疫情防控較好,但消費複蘇的實際情況可能並不如想象的樂觀。在2020年低基數的情況下,今年8月、9月、10月的實際同比分別僅為0.9%、2.5%和1.9%,而疫情前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實際同比增速分別為9.1%、6.9%和5.9%。顯示我國消費恢複的速度並不樂觀,與疫情前比,消費需求的缺口巨大。而橫向對比看,美國今年8月、9月、10月的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同比(未剔除價格因素)分別高達15.7%、14.3%和16.3%,即便簡單地減去當月CPI的同比,其零售平均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
那麽為什麽在疫情防控良好的情況下,整個社會消費水平卻沒有顯著恢複呢?可能主要是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一是疫情的點狀爆發極大地限製了居民的出行和消費意願。今年以來,有兩次疫情小範圍爆發,一次是7月的南京機場以及後續的湖南張家界景區疫情擴散,一次是10月的額濟納疫情,這兩次疫情引發了全國疫情防控的再度收緊。從鐵路客運量可以明顯看出,疫情前,鐵路客運量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8月鐵路客運量是當年的年內高點,而今年8月的鐵路客運量僅為年內的次低點。10月疫情出現後,北京等地的進出政策趨嚴,也抑製了居民的出行需求。從微觀方麵觀察,10月中下旬,北京西站的客流量急劇減少,北京通州環球影城的接待量也出現下降,票價下調。
二是長時間的疫情應對可能已經改變了居民的消費習慣。首先,長時間的限製措施,讓居民習慣了遠離人群聚集地,即便是在沒有疫情的城市,很多地方都要求佩戴口罩、掃碼進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的消費尤其是進行服務業消費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尤其是疫情的反複,讓餐飲、旅遊等服務業造成較大的衝擊。其次,居民的消費和當期收入以及收入預期均有較大的關係。疫情衝擊導致很多居民的當期收入出現大幅下降,這導致居民的可選消費出現大幅回落,疊加房地產嚴調控,家具、建材、家電等可選消費更是持續萎縮。而手機和汽車則是由於芯片短缺而導致銷售受限。
三是賬麵財富的縮水可能也增加了居民的消費負擔。國內居民可配置的資產種類較少,比較普遍的是房屋、股票和基金等。但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嚴調控政策頻發,導致居民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預期相當悲觀。而股票和基金的隨機性很大,以廣譜的上證綜指來看,年初至今的累計漲幅僅為2.5%,同期的美股標普500指數漲幅高達25%。這種賬麵財富縮水造成的心理負擔也會影響消費的積極性。
消費低迷的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係統性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消費下行的困境,那麽就無從談起整個經濟的健康複蘇,供給和需求必須要找到一個均衡點。如果消費下行勢頭不止,明年出口增速大概率回落,在地產周期下行的情況下,後期經濟將會麵臨明顯的下行壓力。
那麽如何才能有效提振消費呢?
我們先來看看本輪美國消費的複蘇。美國10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1.7%,為連續第三個月增長,且增幅創3月以來最高,盡管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但是家庭需求仍保持韌性,消費依然較強。儲蓄的提高和工資的上漲幫助美國人維持了強勁的支出需求。簡而言之,用工荒導致的工資上漲和美國財政的家庭疫情補貼,導致美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續處於高位,每月1400美元的額外收入,足以對抗價格上漲的負麵影響。
因此,從工具效果來看,政府補貼無疑是最立竿見影的選擇。事實上,已經有很多省市都曾發放過消費券,以刺激當地的消費動力。不過由於疫情反複的原因,服務業消費券使用限製較多,且在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中,所占比例較小,並沒有起到突出的作用。我們認為,適當地偏向汽車、家電等高價值的消費補貼可能更容易刺激消費的增長。如我國前幾年的汽車下鄉和家電下鄉,均有效帶動了消費增速的提升。
此外,要從根本上提升居民消費意願,還是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但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涉及的相關問題較多,很難一蹴而就。那麽增加居民杠杆就成為另一選擇。其實前幾年,居民加杠杆出現過一段時間的井噴,以2017年最為火爆。但由於當時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上漲,很多居民的短期消費貸均流入房市,給宏觀政策效果造成了較大的負麵反饋。目前,房市已經處於下行階段,消費貸大規模流入房市投機的動機已經不複存在,因此,適當地增加居民部類的杠杆,可能也會有效拉動居民的消費意願。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