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一街之隔,超级工程即將於今年內開業的副中“灣裏”商業娛樂綜合體氣勢恢宏——建築麵積將近50萬平方米,不光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心试新人奧特萊斯,還有微度假小鎮、炼创五星級度假酒店。超级工程
近日,副中記者到北京城建集團承建的心试新人“灣裏”商業娛樂綜合體采訪,除了火熱的炼创施工場景,更吸引人的超级工程是建設者們“幹一個項目培養一批人才”的生動故事。這一備受關注的副中副中心“超級工程”,已成為工程建設技術人才成長的心试新人“試煉熔爐”。
“灣裏”項目內部的炼创穹頂造型。
“灣裏”項目航拍圖。超级工程北京城建集團供圖
新入職員工拜師項目經理
廖陳斌(左)和王思聰一起看項目圖紙。副中
距離竣工驗收節點還有不到2個月,心试新人“灣裏”項目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麵對這麽大的建設體量,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加倍仔細、嚴謹。很多小問題,都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剛入職不到一年的王思聰,牢記著導師廖陳斌的叮囑。
廖陳斌並不是大學裏的導師。他的辦公室挨著王思聰,門上“項目經理”四個字,表明了身份——整個管理團隊的“當家人”。通過建設一線“傳幫帶”,助力新員工縮短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距離,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這是城建集團的“傳幫帶”老傳統。去年8月,在新一輪師徒結對儀式上,新入職的王思聰正式“拜師”廖陳斌。
拜師“項目當家人”,聽起來倍兒有麵子,但具體到實操層麵,難度可不小。作為市級重點項目,“灣裏”備受關注、工期緊張,廖陳斌每天要協調的事務多如牛毛,幾乎騰不出時間手把手帶徒弟,“我把小王安排在了經營部。說白了就是給整個項目算賬,需要特別細心,每一個數據都要反複核對,跟不同部門做好溝通。他做的報告,最後都會匯總到我這裏。”每周六,廖陳斌還會專門抽出至少1個小時找思聰對本周工作進行複盤,對他的工作點評優劣、裨補闕漏。
之所以這麽做,跟廖陳斌的個人經曆有關。今年43歲的他,參與過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北京中央商務區建設。“城建集團由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組建而來。建設重大工程,就像‘大兵團作戰’,隻有每個人都細心負責,整個團隊才會擰成一股繩、勇往直前。”廖陳斌說,這是20多年前自己參加工作時,導師在長安街邊銀泰中心建設現場經常說的話。看著現在年輕的思聰朝氣蓬勃的樣子,廖陳斌常常想起當年青澀的自己,“我要把集團的優良傳統傳遞下去。”
“工程老兵”直麵全新挑戰
“灣裏”項目生產經理郭思宇。
從業已經21年的郭思宇說,“灣裏”項目讓自己這位“工程老兵”實現了跨界發展。這些年,他幹過不少項目,但盤算盤算,基本都是辦公樓,“商業項目可複雜得多!就比如我們這個奧特萊斯,光自動扶梯就68部,還都是超大型的,另外還有24部直梯呢。”他說,實踐出真知,每一個施工難點,都有助於自己提高組織協調能力。
郭思宇是“灣裏”項目的生產經理,近50萬平方米的建設體量都需要他統籌,哪個工序先做、哪個後做,哪家施工團隊先進場、哪家可以撤出……就像“大管家”一樣,隻有考慮得足夠細,現場才不會出紕漏。比如,有個自動扶梯是躍層安裝的,從3層一直連到5層,有20多米長。這就需要郭思宇協調幕牆團隊,預留出一定缺口先不施工,等扶梯到3層以後再把缺口補上。如果溝通協調不到位,各團隊各幹各的,一定會出現很多需要返工的情況。
跨界發展之後,郭思宇感覺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相比規整的辦公樓,“灣裏”的造型充滿了藝術感,不僅有很多曲麵,還有3個“飛碟”般的穹頂。其中,重量最大、施工最難的當數2號穹頂,它的長軸138米、短軸65米,重達2000多噸。
按照常規施工思路,這麽大的構件,有必要啟用800噸履帶吊“巨無霸”,但經過實地考察,郭思宇和同事們發現,“灣裏”項目場地狹小,根本容納不下履帶吊,他當機立斷——重新布置占地更小的塔吊,再細化施工方案,在地麵上把穹頂拆分成幾十個部分,依次吊裝,最後在空中定位、焊接。果然,這種“難而正確”的方法,不僅保證了工期,也沒有讓整體結構出現變形,完美呈現出了理想效果。
工地成了技術創新訓練營
“灣裏”項目3標段汀雲小鎮現場生產負責人孟雪峰。
“做完這個項目,全國範圍內的地鐵上蓋項目,我們團隊都能接!”今年32歲的孟雪峰,是“灣裏”項目3標段汀雲小鎮的現場生產負責人。為啥這麽自信?因為這個建築麵積18萬平方米的微度假小鎮,是北京最大的地鐵上蓋項目,巨大體量帶來的施工難度,在國內相當罕見,把它幹成了,就等於掌握了一套“武林秘籍”。
汀雲小鎮內擁有75棟單體建築和不少連橋,未來將包含民宿、餐飲、購物、休閑等諸多業態,實現“吃、喝、玩、樂一條龍”。建設這麽多建築,需要3萬多噸鋼材,幾乎和旁邊奧特萊斯的用鋼量差不多。然而,這座小鎮卻不是建在平地之上,它下麵是張家灣車輛段,涉及地鐵1號線和7號線,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每2分鍾就有一趟列車經過。
書寫這套“武林秘籍”的不是別人,正是孟雪峰和同事們。他們把施工現場變成了技術創新訓練營。“車輛段的頂板根本承受不住這麽多的鋼材。我們迎難而上,設計了一個轉接平台,相當於給小鎮重新造了一個穩固的、安全的基礎。”孟雪峰說,這個過程聽起來挺簡單,但因為現場結構形式變了,需要技術人員對車輛段、轉接平台做大量受力分析才能進行下一步工作,防止樓板開裂、下沉。
令人驚訝的是,汀雲小鎮從開工到實現結構封頂,僅用了不到半年。“靠的還是創新。”孟雪峰說,比如澆築平台的時候,為了不影響張家灣車輛段正常運行,必須嚴格控製混凝土罐車載重,每輛車都要先稱重再進場,施工場地做運輸線路導改的時候,也都要提前做好方案,一棒接著一棒幹。
記者手記
實踐育英才 創新鍛尖兵
作為城市副中心的新地標,“灣裏”商業娛樂綜合體不僅承載著更好發揮環球影城溢出效應、促進京津冀文旅融合的期待,更見證著一批建設者在實踐中淬煉成長的故事。這一“超級工程”的背後,“幹一個項目,培養一批人才”的理念煥發出蓬勃生機,為新時代城市建設人才培養提供了生動範本。
項目即課堂,實踐育英才。新員工拜師項目經理,傳承的不僅是技術與經驗,更是責任與匠心。正如王思聰在經營部的曆練,看似枯燥的“算賬”實則是在培養係統性思維,是“大兵團作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種師徒製並非簡單的手把手教學,而是通過壓擔子、交任務,讓年輕人在真實挑戰中快速成長。
跨界破壁壘,創新鍛尖兵。近年來,副中心一個個恢宏大氣的“超級工程”,吸引了人們讚歎的目光,也為建設者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我們應該為郭思宇這樣敢於跨界的“工程老兵”點讚。人才的成長需要打破專業藩籬,在跨界融合中鍛造複合型能力。這種“壓力型成長”模式,讓建設者在攻克技術難關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超越。
工地變營地,技術育新機。孟雪峰和同事們之所以能寫出“武林秘籍”,正是因為緊緊依托著“創新”這個訣竅。工地成為創新訓練營的意義,不僅在於攻克具體難題,更在於形成可複製的技術標準與管理經驗,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內推廣。這種“項目孵化技術,技術反哺行業”的閉環,正是北京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微觀縮影。
在記者看來,“灣裏”項目的意義遠超建築本身。它印證了一個道理:重大工程既是城市發展的裏程碑,更是人才成長的催化劑。(記者 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