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李濯清
Jo Mackiewicz是大学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她的教授大學個人主頁上,照片裏的搞成Jo留著棕色齊肩發,臉上顯露出燦爛笑容和潔白牙齒。为名网包裹得緊實又幹練的专业藍色發巾讓她看起來不太像一位大學教授,反而像個手藝人。焊工實際上,新闻成為手藝人一直是科学Jo的隱秘夢想。
在她的副业簡曆中,博士學位並不是大学Jo最新的“教育經曆”。在獲得博士學位的教授21年後,她在一所社區學院取得了焊接課程的搞成結業證書。那時,为名网她已經在一家本地的专业焊接和金屬加工作坊做兼職工,並於同年出版了一本將電焊學習經曆和師生交流理論相結合的學術專著。
近日,Jo在網站The Conversation上發表文章,分享自己學習焊接的經曆和思考。她在文章中指出了女性邁入“男性領域”時會麵臨的困境,以及自己的應對辦法。
在文章的結尾處,Jo寫道:“這趟旅程中,我一直依靠著女手藝人前輩們的力量。這些女性在職場中‘單槍匹馬’,但她們一直在努力應對挑戰,錘煉技藝,鍛造輝煌。”
Jo Mackiewicz。圖源:俄亥俄州立大學網站
?
大學教授的“白日夢”:學門手藝
從簡曆上看,Jo的學術人生一直循規蹈矩。1995年,她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蘇必略分校的英語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年後在明尼蘇達大學德盧斯分校獲得英語研究的碩士學位,2001年獲得了喬治敦大學應用語言學的博士學位。
Jo現在於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職,教授專業傳播理論,她的研究方向是一對一教學互動的話語與語料庫驅動分析。工作之餘,她喜歡在公路和山間騎行。
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源:學校網站
?
但Jo一直有個“白日夢”,她想做些“同時需要手和腦”的事。
2018年,Jo開始在俄亥俄州的一所社區學院上夜校,學習焊接。此後3年裏,她晚上學習電焊技巧,白天撰寫一本關於電焊老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書。
2022年5月,Jo收獲了焊接課程的結業證書。彼時的她,已經在俄亥俄州一家焊接和金屬加工作坊工作。早些時候,Jo曾經為寫第二本關於技術工種行業交流的書,到訪這家工坊進行調研。
在工坊主人的指導下,Jo製造過滑雪板、喂鳥器上的鉤子、圍欄和不鏽鋼燈罩,她還修理過拖車、輪椅坡道、辦公椅和割草機。
Jo戴著花式防護麵罩,在焊接一個床頭架。圖源:The Conversation的文章
?
手工業與學術圈:不同的環境,相似的挑戰
像Jo這樣踏入手工業界的女性並不鮮見。因為高薪和工作穩定,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多的美國女性進入像焊接、製造這樣的技術工種。2017年至2022年,從事此類工作的女性人數從24.1萬升至35.4萬。但即使如此,美國焊接工人中女性占比僅為5.3%。
女性進入“不屬於她們”的領域時,麵臨著多種多樣的挑戰。Jo在不同工坊工作的經驗告訴她,女手藝人必須為經常遇到的挑戰找到變通的方法。一些挑戰是體力上的,包括搬運沉重材料和工具;另一些挑戰是情感上的,比如性別歧視。
工坊的工作台,前排中桌麵上有鍋的屬於Jo。圖源:The Conversation的文章
?
在焊接工坊的工作中,Jo時常會遇到來自顧客“不經意”的性別歧視。有人不理解她為什麽在這裏工作,問她是否是新來的秘書。另一個顧客則是評價道:“你比之前和我溝通的那個家夥長得好看多了。”
此外,女手藝人的工作能力也容易受到無理由的質疑。Jo注意到,當她和另一個男同事都站在前台的時候,即使她看上去更資深也更有經驗,男顧客們總是傾向於去找男同事。還有些顧客總是喜歡指點Jo該怎麽做她的工作。
Jo觀察到,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學術界。在學術會議的提問環節,部分聽眾更傾向於侃侃而談,而不是向女演講者提問。Jo已經學會如何應對這些反饋,包括如何與那些炫耀自己專業知識的男性交談。
除了2022年出版的著作《焊接技術交流:體化知識的教與學》之外,Jo即將於今年出版新書《在工作中學習技術工種》。相比前作,她的新書更專注於技術工種學習中的“其他”挑戰,比如前文提到的體力問題和性別挑戰。
作為一名資深學者,Jo在探索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新領域時,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學術訓練。她在工坊做焊接學徒的經曆,促使她完成了對技術工種教學交流的研究著作。而她的新書,更是以新的視角對傳統行業進行觀察。
在近年越來越流行的“斜杠學者”中,不乏有人脫下長衫,從事和Jo相似的體力勞動,並試圖以自身專業的角度去體察另一個領域正在發生的故事。
2018年,北大博士生陳龍“臥底”外賣騎手5個月,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進行田野調查。經過勞動社會學的常年訓練,陳龍善於總結和提煉雜亂外表下隱藏的“勞動秩序”,他在論文中提醒,平台通過騎手們產生的數據,對騎手們進行數字控製,削弱他們的反抗意願,降低他們發揮自主性的可能。
無獨有偶,臨沂大學教師邢斌以《2022年冬,我在臨沂城送外賣》為題,講述了自己親身體驗當一個月外賣騎手的經曆。邢斌供職於文學院,主要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及中國當代文學的課程。他無意於學術研究,自稱初衷隻是想進行一些“體驗”。但他對騎手經曆的詳細記錄,讓大眾再次將視角轉向平台算法之下真實的人生。
也有人試圖走出象牙塔,在更尋常的勞動和生活中尋找自己的答案。中山大學哲學係的一群碩博生,為了增加體驗、與更多人“對話”,在街上擺攤賣烤腸。他們的烤腸生意不太紅火,但這段經曆中也閃爍著一些當下少見的、理想主義的火花。
學術與生活,也許本就應該交相輝映。
相關鏈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only-5-3-of-welders-in-the-us-are-women-after-years-as-a-writing-professor-i-became-one-heres-what-i-learned-240431
https://engl.iastate.edu/profiles/jo-mackiewicz/
https://sunypress.edu/Books/W/Welding-Technical-Communication
https://www.yelp.com/biz/howe-welding-and-metal-fabrication-ames
http://www.swg.zj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6d/6a/b3ef30f743418cba2779f613e580/23a6bcd8-5db4-4b6f-94f4-260ca115ca9e.pdf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