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让农村和城市孩子同上一堂课,广东打出AI教育组合拳

来源:时间:2025-04-28 20:33:00

讓農村和城市孩子同上一堂課,让农廣東打出AI教育組合拳_南方+_南方plus

4月10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廣東電視門戶上線儀式暨廣東省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新聞發布會在廣州舉行。上堂這是课广廣東積極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與《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东打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的育组關鍵舉措。平台上線後,让农將充分應用國家平台資源擴大廣東省優質數字資源覆蓋麵,村和城市出尤其是孩同合拳農村學校和偏遠山區學校,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上堂

不斷彌合城鄉教育鴻溝

為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课广服務更好落實“雙減”工作,东打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育组加快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教育現代化建設,让农教育部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進行改版升級,旨在為廣大中小學校、師生、家長提供專業化、精品化、體係化資源服務。

該平台包括德育、課程教學、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後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經驗和教材10個版塊資源,所有平台資源均免費使用。

“作為數字教育的國家隊和排頭兵,資源中心在推動教育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堅持引領發展和推動普惠深度融合,持續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國家中小學平台目前已聚合德智體美勞各類優質資源11萬條。”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書記、主任李萍表示,通過資源集成整合和大規模應用,幫助農村和偏遠地區學校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讓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同上一堂課”成為現實,不斷彌合城鄉教育鴻溝。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迎來爆發式增長,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教育數字化已成為打破時空壁壘、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和有力杠杆。作為國家中小學平台全域應用試點地區之一,廣東圍繞數字化助力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賦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麵發力,不斷推動平台深度應用,取得積極進展。

李萍表示,本次國家中小學平台資源上線廣東電視頻道,構建多屏融合的資源落地服務生態,是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生動實踐。期待用“屏幕”彌補“差距”,用“數據”激活“潛能”,助力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眺望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實現“優質師資下沉”

廣東是教育大省,在校生人數超過2870萬,位居全國首位,各級各類學校數量超過3.7萬所,城鄉、區域及學段間教育需求有著較大差異。在部分粵東西北、農村地區存在專業師資欠缺、設備係統陳舊、課程資源缺乏的情況,廣東如何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在粵東西北落地?

“我們將因地製宜,圍繞‘資源普惠、師資強化、設備適配、場景融合、經費支撐’五大重點,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在欠發達地區有效落地。”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回應稱。

推進資源普惠開發方麵,針對網絡條件有限的地區,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開通人工智能教育專屬頻道,定期播放知識講解、操作演示和應用案例等教學視頻,確保學生通過視頻也能獲得優質教學資源。同時,建立省級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庫,整合珠三角地區的優質課程,通過“粵教翔雲”平台向粵東西北地區開放,支持教師下載和使用。

同時,強化師資梯隊建設,構建“AI種子教師-學科教師-師範生”三級人才梯隊,分層提升教學能力。種子教師培養方麵,選拔骨幹教師參加省級AI教學研修班,掌握前沿技術與教學方法,成為區域“領頭雁”。學科教師賦能方麵,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AI通用能力+學科融合”培訓,幫助學科教師將AI工具融入日常教學。師範生儲備方麵,與省內高校合作,在師範院校開設人工智能教育輔修課程,定向培養具備AI教學能力的師範生,補充農村師資缺口。

此外,推動“雙師課堂”常態化,組織珠三角優質校教師與粵東西北教師結對,通過專遞課堂、同步課堂等方式開展聯合教學,實現“優質師資下沉”。

加強設備適宜配置方麵,為農村學校配備簡易器材和設備,如基於國產芯片的微型邊緣計算設備,開展輕量級AI實驗。依托國家和省級雲平台,為師生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GPU算力資源,支持體驗簡單的模型訓練和項目實踐,如農業病蟲害識別、方言語音合成等。推廣低代碼AI開發工具及應用,降低技術操作難度,讓學生“零代碼”也能體驗AI應用開發。

建設融合應用場景。結合粵東西北的農業、生態、文旅等特色場景,設計“看得見、用得上”的AI實踐項目。例如,利用圖像識別技術監測作物生長,設計智能灌溉係統,賦能農業發展。通過AI分析野生動物紅外相機數據,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用語音合成技術複原方言童謠,開發本土文化數字資源。

林如鵬介紹,廣東加強經費支撐保障,從去年開始,連續4年每年提供2億元專項經費,重點支持粵東西北地區的教學設備采購、師資培訓和課程開發。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楊娉婧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方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