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主养罗非鱼鱼菜共生池塘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氮磷收支(一)

来源:时间:2025-04-21 20:32:34

針對當前羅非魚高密度養殖水質調控中存在的主养质指支問題,本研究使用基於共生原理的罗非磷收魚菜共生技術,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開展為期126d的鱼鱼“羅非魚-水蕹菜”共生調控池塘水質試驗。結果表明:在共生模式下,菜共養殖池塘水體pH值、生池總磷(TP)、塘水硝酸鹽氮(NO-3-N)含量下降且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總氮(TN)、规律氨氮(NH+4-N)、亞硝酸鹽氮(NO-2-N)含量升勢趨緩且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共生模式分別將氮、主养质指支磷的罗非磷收利用率提高了13.5%和6.4%,顯著降低了池塘排汙係數(P<0.05),鱼鱼將尾水中總氮、菜共總磷含量由符合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的生池二級提升為一級。

水體環境是塘水影響池塘養殖較為關鍵的因素之一。良好的水體環境可促進魚類健康生長,降低養殖成本,其已成為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一些養殖者片麵采取高密度放養和高強度投喂的手段實現養殖利益最大化,使得單位水體的外源物投入量急劇增加,池塘水環境惡化程度加劇,這種生產模式不僅增加了池塘養殖風險,還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了一定的威脅。為改善池塘養殖水體環境,近些年興起的基於共生原理的“魚-水生植物”生態循環技術因其環境友好已被廣泛應用,並已成為農業農村部2019年農業主推技術,而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便屬於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將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兩種不同的農業技術,通過科學的生態設計,對池塘養殖水體進行原位處理和修複,是改善養殖水體環境實現節能減排的生態養殖新模式[5]。目前,池塘魚菜共生技術研究主要圍繞蔬菜品種、種植密度及池塘水質變化等開展相關研究[6],不能從整體上反映養殖生態係統的運轉情況及物質代謝過程。鑒於此,本試驗通過結合氮磷物質轉化與收支、排汙係數研究水質變化,以期為池塘魚菜共生養殖模式的建立及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位於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長山子鎮,試驗池塘和對照池塘各1口,均為標準化養殖池塘,池塘呈長方形(長×寬×深為100.0m×50.0m×1.8m),池塘麵積0.5hm2,池底淤泥10cm左右。池塘具備獨立進排水設施,周圍無汙染源。水源為地下深井水,水質符合GB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池塘均在前一年度秋季養殖期結束後清塘消毒暴曬後備用。

1.2試驗魚放養

魚種投放時間為2017年5月18日,魚種投放前用質量濃度1.5%生理鹽水浸泡10min,試驗池塘和對照池塘魚種投放數量和規格詳見表1。

養殖飼料選用含34.2%粗蛋白、4.4%粗脂肪、1.08%磷的羅非魚專用配合飼料,試驗池塘和對照池塘飼料均安裝型號和功率相同的投餌機進行投喂,每天投喂3次,每次45min左右,根據魚體生長、攝食和天氣情況,及時調整投食量。養殖期間選派專人進行日常投喂及管理,整個養殖期間不施用水質調節劑,不換水,每次采樣後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別補充因蒸發和滲漏損失的水,每次補水於3d內完成;兩個池塘均安裝型號和功率相同的葉輪式增氧機,定時增氧。

1.3浮床製作

選用⌀75mm的PVC排水管製作浮床框架,浮床規格為360cm×120cm,聚乙烯網片分上下兩層包裹浮床,其中上層疏網、網眼3.0cm,下層密網、網眼0.8cm。網片用塑料紮帶繃緊,上下網片形成4~7cm的間距。

1.4蔬菜移植與采摘

6月12至15日,將在菜地育成的水蕹菜莖稈的長度剪為15cm,使用扡插法將水蕹菜按10cm株距插入浮床網片中。水蕹菜莖稈露出下層網片約3~4cm。將移植好水蕹菜的浮床用繩子串聯分8行排布於池塘下風處,每行12個,共計96個,浮床麵積共計415m2,占池塘養殖麵積的8.3%。浮床每行可整體移動,便於蔬菜采摘。經過約20d的生長,當水蕹菜長至30cm時開始刈割,以後每間隔15~18天刈割一次,每次刈割時稱重,做好日常記錄。

1.5水樣采集與水質指標測定

分別於5月20日、6月9日、6月30日、7月21日、8月10日、8月30日、9月19日的12:00—13:00點於池塘四角采集水樣,水樣的采集、貯存、運輸和處理具體參照GB/T12999—1991的要求;氨氮采用納氏試劑比色法(GB7479—1987)測定;亞硝酸鹽氮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7493—1987)測定;硝酸鹽氮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7480—1987)測定;總氮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1989)測定;總磷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GB11893—1989)測定。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漁業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硝酸鹽氨氮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