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探究水质环境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

来源:时间:2025-04-22 03:35:23

溫飽走向小康,探究對生活品質和環境有了更高的水质追求,對水質環境,环境尤其是微生物检對作為飲用水水源的水質環境和飲用水安全也越來越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质量微生物汙染對水質有嚴重的控制影響,對其監測控製是探究非常重要的,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掌握的水质風險,微生物致病率比有機物致病率大很多,环境安全供水可以使人類壽命有很大的微生物检提高。可見微生物檢測在水質環境監測的质量重要性,那麽如何確保微生物檢測結果的控制準確可靠呢?本文結合實際從水質環境常檢的微生物指標(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探究大腸埃希氏菌、水质菌落總數)檢測流程逐一分析質量控製要點:

一、环境微生物學指標樣品的采集環節質量控製

1、采樣人員的資格

采樣人員經過采樣技術培訓並考核合格,經檢驗檢測機構技術負責人授權後方可上崗,避免人員不規範的采樣活動。

2、采樣瓶的準備

采樣的容器選用帶磨12瓶塞的玻璃瓶,確保清洗幹淨後(如果是生活飲用水,則按500毫升水樣加入0.3毫升10%硫代硫酸鈉溶液除氯,地表水等其它不含氯的水樣則不需要加),用牛皮紙等防潮紙將瓶蓋和瓶頸包裹好並滅菌,可采用熱力滅菌和高壓蒸汽滅菌兩種。幹熱滅菌要求160℃下維持2小時,高壓滅菌要求121℃下維持15分鍾,高壓蒸汽滅菌後的采樣瓶如不立即使用,應於60℃將瓶內冷凝水烘幹。滅菌後的容器應在2周內使用,在滅菌瓶的牛皮紙上蓋上使用有效期限,並存放於標識有“已滅絕”字樣的幹燥箱或潔淨的專用櫃內。

3、按規範要求采集

檢驗檢測機構可以編寫《采樣管理程序》、《采樣技術規範》等體係文件指導采樣人員規範操作。在采樣現場,采樣人員要注意采樣地點周圍環境對樣品的影響,比如生活飲用水的采樣,要避免在廁所龍頭,因為廁所環境中存在大量細菌,會在采用過程中汙染樣品,造成樣品微生物指標超標的假象。所以當環境條件不符合采樣要求時,應采取更換采樣點或者終止采樣活動等措施。同一水源、同一時間采集幾類檢測指標的水樣時,應先采集供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的水樣,采樣時應直接采集,不得用水樣涮洗已滅菌的采樣瓶,並避免手指和其它物品對瓶口的汙染。采集龍頭水樣時應打開水龍頭放水數分鍾,確保排除滯留水帶來的影響,並對水龍頭進行消毒後方可采集水樣;采集地表水樣時,用適當的容器投入水中汲水,應注意不可攪動水底的層積物,也要注意不能混入漂浮於水麵上的雜質,再把水樣倒進滅菌玻璃瓶中。

4、樣品運輸要求

微生物樣品運輸要求在0~4℃下避光保存,並在4小時內檢測。

5、做好采集記錄登記

采樣人員必須填寫好《水樣現場采集記錄表》,現場記錄應及時、客觀、準確、信息齊全,字跡工整,記錄表隨樣品一起流轉到樣品管理員,結果有校核人簽名審核確認。

二、微生物學指標樣品的移交環節質量控製

樣品運送回檢驗機構後,樣品管理員檢測確認樣品完好無損後再簽收《水樣現場采集/檢測記錄表》,並在規定檢測時間內下達檢測任務單。

三、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環節的質量控製重點

1、檢測人員質量控製

對從事微生物檢驗檢測的人員,應有相應的教育、培訓,可由檢驗檢測機構技術負責人考核並授權上崗,確保人員能勝任工作且受到監督。在微生物檢測過程中,檢測人員在其中尤為重要,因為在樣品的吸取和培養等過程中存在不穩定性與隨機性,並且微生物檢測都是無菌操作技術,專業人員能最大程度避免手法不當、樣品、環境等汙染情況的發生,因此要求人員有較高的分析能力和紮實的操作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能勝任檢測工作。

2、檢測設備質量控製

微生物檢測過程中使用到的設備包括:溫度計、溫度測量儀、高壓滅菌鍋、電熱幹燥箱、電熱恒溫培養箱、隔水式電熱恒溫培養箱、電子天平等等,這些重要設備必須按周期送上級計量單位檢定/校準,以避免設備帶來的檢測結果可疑。所有設備每次使用完畢,必須填寫《儀器使用記錄表》,培養箱和冰箱要有早晚兩次的溫控記錄。結合《實驗室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和實驗項目的具體要求,確保相關儀器設備性能滿足使用條件,比如培養箱對溫度要求就很高,若溫度波動大則無法達到恒溫效果,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長,所以要做好溫度監控、記錄和修正等工作,否則溫度波動會造成檢測結果不可信。

3、檢測環境質量控製

(1)潔淨室的環境質量控製

微生物實驗室布局應合理,分區要清晰,要有準備室、潔淨室、培養室,最大限度降低來回折返的概率,降低交叉汙染等風險。潔淨室的操作環境對微生物檢測結果的影響很大,檢測應遵循無菌操作,防止人員、環境對樣品的汙染以及樣品間交叉汙染。檢驗檢測機構可以編寫《微生物環境質量控製規定》等相關體係文件指導日常工作開展。廣州開發區水質檢測中心編寫的體係文件《微生物環境質量控製規定》中對潔淨室做了一係列環境控製規定:進入潔淨室人員必須穿戴無菌操作專用衣帽鞋及口罩,每天對上述物品進行紫外燈照射,每周消毒水浸泡清洗;潔淨室每天檢測前要開啟紫外燈照射滅菌30分鍾,並開啟空氣淨化係統1小時以上,每周用“84消毒液”擦拭工作台、其他器皿、燈管、門窗和地板,最後開啟空氣淨化係統1-2小時候後,在無人狀態下開啟紫外燈10分鍾進行滅菌;每月用生長有200~250個細菌菌落的瓊脂培養皿暴露於紫外燈下2分鍾,99%的菌落被殺滅,否則,應更換紫外燈;每月檢測沉降菌,根據結果判定潔淨室環境內的活微生物數,並以此來評估潔淨室的潔淨度

(2)儀器設備表麵滅菌效果質量控製

對於無菌室中的工作台、牆壁、擺放的各種物件及培養箱、冰箱內壁的表麵滅菌效果要做監測,頻率可以每月一次,檢測其是否受到汙染。

4、檢測試劑、器皿等質量控製

從有資質的供應商購買合格的試劑,並對每批新購進的培養基等重要物資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後,嚴格按照供應商提供的儲存條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進行保存和使用。應對配製好的培養基、無菌水、移液管、培養皿等進行滅菌效果核查。所有配製好的培養基無菌水等試劑都應該標識好名稱,日期,有效期、配置人等信息。

5、檢測內外部質量控製

每批微生物樣品必須包含有空白樣品、運輸空白樣品、平行樣品的檢測,以便排查出現可疑結果時的原因。檢驗檢測機構應製定微生物的質量控製計劃,內部質量控製可采用人員比對、方法比對、購買菌株質控樣品考核、人員監督等手段,外部質量控製可采用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能力驗證或實驗室間比對等手段。為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可以多途徑多手段進行質量控製。

6、全程有記錄

貫穿檢測活動的所有動作,都應該及時、真實地做好記錄工作,做到結果可查,過程可追溯。

四、微生物學指標檢測結果的校核和報告環節質量控製

1、校核

微生物檢測結果出來後,交由相關人員校核簽名。需要注意生活飲用水中往往微生物樣品濃度都很低甚至沒有檢出,有時候微生物樣品濃度較低時,會對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造成影響,可能出現不符合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蘭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規律的現象,需要對上述問題製定針對性的質量控製方案。

2、報告簽發

報告經相關人員校核後,由授權簽字人簽發報告。授權簽字人根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能力評價檢驗檢測機構通用要求》的要求,也應具備微生物學授權簽字領域的專業技術能力,熟悉相關標準和文件,還應熟悉報告或證書使用標誌和專用章的要求。

五、總結

綜上所述,水質環境微生物檢測的質量控製人、機、料、法、環、測六大要素與檢測過程中各個環節緊密相連,隻有對檢測過程涉及的每個環節進行標準化管理和有效的細節控製,才能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檢測結果的出具才會合理可信。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萬方數據,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培養基無菌水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