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粵東大地,探尋鄉村建築之美。产业12月1日至12月3日,老建2024年廣東省鄉村工匠大賽——民間建築類暨民間美術類競賽專家調研行走進梅州、筑焕增长汕頭、发新风貌汕尾等地,打造点深入考察了多個傳統建築修繕項目及廢舊建築活化利用項目。文旅
客家建築:
文旅賦能,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首個考察的老建參賽作品是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鎮的坤昌廬。設計者黃國權介紹,筑焕增长民居建於上世紀80年代,发新风貌於2018年進行了再次修繕。“上下堂是木結構瓦房,兩橫屋是混凝土結構,裝飾細節上強化了客家建築文化元素。”調研組專家朱雪梅表示,該建築在空間利用上優勢顯著,特別是將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融入其中,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參賽作品坤昌廬。
梅江江畔,百年前的舊港務所,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特色酒店綜合體。參賽作品鬆口印象位於梅縣區鬆口鎮,承建方負責人鍾錦標介紹,設計理念源於客家圍屋和下南洋航船,材質方麵則以木構、磚牆、青瓦等為主。“特別是外牆修繕過程中,我們征求了當地鄉村工匠及居民的意見,滿足整體設計基調的同時也能保留更多曆史記憶。”
鬆口印象開業後,該鎮文旅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對此,調研組專家王蕾給予了積極評價:“作為集聚人氣的地標性建築,鬆口印象起到了‘以點帶麵’作用,盤活鬆口鎮包括住宿、餐飲、農產品銷售、手工藝品展銷等在內的各項旅遊資源,有效帶動周邊居民創收。”
參賽作品鬆口印象。
在梅州,調研組專家還走訪了蕉嶺縣蕉嶺之翼、梅縣區鬆口鎮農房風貌提升光伏一體化項目、宏福樓/思源莊客家民居灰塑浮雕字畫、客家書院、德潤居“下山虎”客家古民居建築、積慶堂獨角門樓等參賽作品。這其中既有運用傳統灰塑浮雕的工藝技法,也有融入現代工業理念的建築作品,展現了客家鄉村工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匠人精神。
參賽作品客家書院。
潮汕建築:
古今融匯,表達豐富精神內涵
潮汕作為粵東地區另一大民係,參賽作品同樣可圈可點。“這座建築屬於‘百鳥朝鳳’,是潮汕地區典型建築風格,以其龐大的建設規模象征著家族人丁興旺。”參賽作品籃兜村庸叟公祠的設計者黃澤平介紹,公祠內有上百戶房間,綜合運用了嵌瓷、石雕、彩繪、灰塑等工藝,最終呈現出這座古今交融、美輪美奐的建築。
參賽作品籃兜村庸叟公祠。
位於陸豐市博美鎮的寶岩書室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於2021年進行了再度修繕。“基於整體建築基調,修繕過程中大量運用了潮州木雕工藝。”木雕部分設計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郭少俊介紹,這項傳統工藝通過雕飾山水、花鳥、人物等形象表達建築內涵,有著自成一派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
寶岩書室內部的潮州木雕工藝。
考察行程還走訪了潮陽天後廟的裝飾施工現場,內外部重建及修繕工作正有序開展中。調研組專家朱雪梅表示,潮汕地區傳統建築技藝保留得很好,達到了“修舊如舊”的效果。非遺傳承人也起到了良好示範作用,通過“以老帶新”方式讓嵌瓷、木雕、灰塑等技藝存續下去。“建築是呈現形式,更重要的是表達了尊老愛幼、崇尚知識、家庭和睦等理念,這樣的精神內涵值得頌揚。”
潮陽天後廟修繕施工現場。
除了傳統建築技藝,廢舊工農業建築的活化利用也值得關注。打石場改造的浮日瀑布咖啡,鮑魚養殖場改造的古堡咖啡、浮日隱地、浮日灣等,成為了年輕人來到汕尾的潮流打卡地。“紮根本土、反哺本土,這些項目與村集體合作密切,每年可以給當地村民帶來可觀收入。”設計者陳誌浩說。
參賽作品浮日瀑布咖啡。
粵東行程結束後,調研組接下來將前往湛江、陽江、江門等地考察入圍終評的參賽作品,發掘更多鮮為人知的特色建築與工匠故事。
撰文:陳相成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