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提升氣候、科学公共衛生等領域均麵臨前所未有的素质时代全球性挑戰。”在12月5日於北京開幕的应对2024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助理總幹事特派代表埃茲拉·克拉克表示,提升科學素質的科学提升對於應對全球性挑戰至關重要。
本次大會由中國科協主辦。素质时代大會主題為“提升科學素質 賦能共同發展”。应对400餘位中外參會嘉賓采用主旨報告、提升圓桌討論和演講對話等形式進行研討交流。科学
克拉克介紹,素质时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開放科學建議書》和“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科學普及獎”等倡議和行動,应对積極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去年通過的提升《2024—2033年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決議,也將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置於優先地位。科学
近年來,素质时代中國高度重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科協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從2001年的1.44%提升至2023年的14.14%。
“進入新時代,科學素質概念有了新變化、新要求。”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倪誌宇提到,現在,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倪誌宇說,提升科學素質是新時代的重要目標,而科普是提升該目標的重要手段。為此,中國科協在科普內容生產、科普陣地建設、科普隊伍打造、推進科普國際交流合作方麵不斷發力。以科普陣地為例,2023年,全國科協係統管理科技館1127個、流動科技館749個、科普大篷車1418輛,全年服務公眾共計1.4億人次。
葡萄牙科學技術和文化組織主席、知識館館長羅莎莉亞·瓦加斯也認為,人類麵臨著生存威脅,隻有具備科學素質才能應對挑戰。為此,葡萄牙開發了科學俱樂部網絡、科學學校網絡、科學中心網絡等係列科學相關的網絡,旨在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前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強調了人工智能在新時代科普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AI)是一項通用技術,引領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但現在很多人還不太善於使用它。”龔克說,要擁抱人工智能,提升科學素質,應對時代變化。
龔克分析,一方麵,人工智能是科普的內容,要科普人工智能知識,引導公眾利用並發揮AI的價值,同時學會識別防範AI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麵,人工智能是科普的工具,要借助人工智能做好科學傳播。
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開發的StarWhisper模型就是一款用於天文科學教育的AI大模型。“在新時代,我們需要AI賦能天文科學教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台長劉繼峰說。
“要通過科學教育提升青少年能力,因為第四次工業浪潮成功的根本標誌就是人類能力的全麵提升。”劉繼峰認為。
龔克表示,麵向未來,公眾應具備人工智能基本素養,包括基本科技素養、批判性思維、數據素養等。“建議依據不同的科普對象創新AI科普形式。同時,強調AI的倫理問題,避免盲目崇拜AI或對其過度恐慌。此外,要鼓勵多方參與AI科普,將AI融入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