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汕尾城區中山渡口出發,乘著快艇,积极吹著海風,发展約二十分鍾即可抵達江牡島,海鲡這裏也是养殖國泰海洋牧場所在地。蔚藍的鲜③海麵上,養殖平台隨海水起伏,致富鱼一個個重力型抗風浪深水網箱整齊排列,打造成群海鱺魚正在裏麵暢遊,汕尾汕尾掀起層層漣漪。积极
國泰海洋牧場。
海鱺魚軀幹粗大,海鲡肌肉發達,养殖肉質細膩,營養豐富,素有“海上人參”的美譽,是大海中珍貴的食用經濟魚類。目前,海鱺魚也成為了汕尾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的重要養殖對象,深水網箱養殖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有效推動汕尾漁業高質量發展。
積極發展深水網箱養殖
傳統近岸養殖受限於淺海區域空間,養殖規模難以大幅提升,而深水網箱養殖可以有效利用海洋資源,拓展養殖麵積,為發展現代水產養殖業提供了新的空間。汕尾海域麵積約2.39萬平方千米,其中10米等深線以深的海域占比超過85%,正具備發展深遠海網箱養殖的優越條件。
一條海鱺魚最大能達50-60斤。
“每口網箱大概有七八米深,能養60-80條海鱺魚。”汕尾市國泰食品有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林春然表示,國泰海洋牧場擁有17個深水網箱,包括14口直徑15米的浮排和2個30米周長、1個60米周長的沉箱圓排。這些網箱利用固定平台的相互作用及箱體的自身特點下沉至限定深度,結構性和韌性較強,有著管理方便、抗風浪能力強、使用年限長和綜合成本低等特點。
除了海鱺魚,網箱內還養殖了石斑魚、金鯧魚等優良品種水產品,年均收獲在1000噸以上。“這些魚無論是肉質還是體格都非常接近野生狀態。為了保持鮮味,捕撈後將通過冷鏈運輸或者‘有氧水車’的方式發往全國。”林春然說。
護航海鱺“遊”上餐桌
測水溫、投喂魚苗、觀察魚苗成長情況,這是國泰海洋牧場“飼養員”的日常工作。據他們介紹,江牡島沿岸水質優越,網箱內養殖的魚苗從未發病,成活率能達到90%以上。
“每年一般有兩次投苗。等天氣穩定到20度就會開始投放,養殖六個月以上就可以陸續上市。”林春然告訴記者,海鱺魚喜歡吃新鮮的小雜魚,他們每天都會到碼頭收購,同時配合最新研發的飼料混合投喂,保證它們有充足的營養。
海鱺魚肉質鮮美,是製作刺身的理想選擇。
在自然狀態下,海鱺魚生長速度較慢,且產量極少。但在人工養殖環境中,借助科學的養殖技術,其生長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一個要點是,確保各網箱內海鱺魚的規格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因大小差異導致攝食不均,進而維持養殖群體的均衡生長態勢。”
汕尾海島眾多,國泰海洋牧場為何落子江牡島?“前期我們考察了汕尾很多養殖區域,包括捷勝鎮、陸豐市等,最終選擇了江牡島。”林春然介紹,這裏有著可以抵禦台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天然生態屏障,而且沿岸水域流速較快,水體交換頻繁,特別是對於耗氧量大的海鱺魚來說,可以保證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讓它們能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
走出“漁旅融合”新路徑
“第一次親自捕撈海鱺魚,感覺非常奇妙!”去年國慶假期,不少市民遊客登上江牡島,一邊欣賞島上的美麗風景,一邊品嚐“現捕現撈現加工”的海鱺魚湯,直呼“大開眼界”。
林春然透露,江牡島的遊玩項目以參觀海洋牧場為主,並用“現捕現撈現加工”的方式打造海上餐廳,讓遊客在親身體驗捕撈的過程中感受海洋牧場的建設成果,了解海洋養殖與保護知識。“目前項目還處於開發階段,接下來還會進行詳細的規劃建設,以吸引更多遊客。”
深耕海洋牧場,奏響“藍色樂章”,以江牡島為例,汕尾正積極探索實現海洋旅遊從傳統觀光向體驗式、沉浸式、高端化、集聚化轉型。汕尾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結合海上觀光與漁業資源,持續推進江牡島及附近海島開發,促進漁旅深度融合,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歐曉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