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地區,地下很多地方將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水环然而隨著大量工業廢水和城市垃圾的境质价方究隨意排放,通過降水和地表徑流的量评過程,導致地下水汙染日益嚴重。法研因此,地下需要科學、水环準確地對地下水環境質量做出評價,境质价方究及時了解地下水環境狀況,量评為地下水汙染防治控製以及製定城市地下水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法研依據。目前國內外地下水主要評價方法有單因子指數法、地下綜合評價法、水环層次分析法以及灰色關聯法等,境质价方究每種評價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就需要我們在應用這些方法過程中及時了解其存在的量评不足,並進行修正和改進。法研本文選取常用的幾種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對大連市地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和分析,探討這幾種方法的適用性與優缺點,為能夠及時掌握水體真實的環境質量狀況提供科學的依據。
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時,對重要的水質指標可作單因子評價,其原理是將評價指標的監測結果與GB/T 14848—2017《地下水質量標準》中劃分的Ⅰ、Ⅱ、Ⅲ、Ⅳ和Ⅴ類水標準值進行比較,再選取評價指標中最差的類別作為水體的水質類別,單因子評價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Wi=Ci/C0i
式中,Wi—單因子評價指數;Ci—地下水監測項目中某一項的實測濃度值;C0i—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中規定的各類水限值的上限。Wi≤1時,說明水質較好,監測指標未超標;Wi>1時說明其已經超標。
地下水綜合評價法首先根據不同評價參數的監測結果確定它們的單組分水質類別,應注意不同類別標準值相同時,按從優不從劣原則評價。其次,通過選擇的各個評價參數的水質類別與表1中單項組分評分標準Fi相對應,確定單項的評分值。
最後根據單項評分值,按照式(1)和(2)計算綜合評分值F。
本文建立的層次分析結構模型目標層(A)為大連市地下水環境質量,準則層(Bi)結合大連市特殊地形以及地下水常規監測項目來確定,最終選擇總硬度(以CaCO3計)、溶解性總固體(TDS)、氯化物、Fe、硝酸鹽氮(NO-3-N)和氨氮(NH3-N),方案層(Ci)選擇的是水環境質量類別。
目標層(A)與準則層(Bi) 的判斷矩陣(A-Bi)是通過將單因子指標兩兩比值確定的,準則層(Bi)和方案層(C)的判斷矩陣(Bi-C)是用所選監測項目的濃度與其對應的各個水質類別的標準限值的絕對值差的倒數構建的。然後計算求出判斷矩陣(A-Bi) 和(Bi-C)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特征向量
用CR來表示矩陣的隨機一致性,隻有當CR<0.1時,構造的矩陣符合標準,否則重新構建矩陣。按照式(3)—(4)計算CR。矩陣的RI見表2。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水利技術監督》,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評價,環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