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合近年來各大學者的藏药研究,從種質資源分布、野生研究植物學特征、麻花生物學特征、秦艽化學成分、现状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藏药藥材繁育及未來發展等方麵綜述了藏藥野生麻花秦艽的研究現狀。
秦艽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野生研究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麻花曆史,麻花秦艽為多年草本植物,秦艽是现状傳統中藥“秦艽”藥材之一,屬於龍膽科(Gentianaceae)龍膽屬(Gentiana(Tourn.)L)植物。藏药麻花秦艽是野生研究一種很有價值的藏藥材,藏文譯名解吉嘎保,麻花屬於解吉類藥物。秦艽解吉分為黑白兩種,现状白的稱“解吉嘎保”,黑的稱“解吉那保”,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坡草地、河穀灘地和高寒草甸中,麻花秦艽花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胃腸炎、肝炎、膽囊炎等,其根作為常用上品藏藥,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黃疸、皮疹及二便不通等症狀。近年來各大學者對產自四川、青海、雲南和甘肅等地的麻花秦艽、特別是野生麻花秦艽的幹燥根的生藥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等各方麵做了大量的研究。
圖1中灰色部分為我國麻花秦艽的種植資源圖,麻花秦艽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青海、甘肅、四川、寧夏、湖北西部、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2000-5000米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叢、林緣、山溝河灘。
麻花秦艽為多年生草本,高10-35cm,金株光滑,基部被枯存的纖維狀葉鞘包裹。須根多數,扭結成1個圓柱形根。花枝多數,斜升,黃綠色,稀帶紫紅色,近圓形。蓮座叢葉寬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兩端漸狹,葉脈3-5條,在兩麵均明顯,並在下麵突起,葉柄寬,膜質;莖生葉小,線狀披針形至線形。聚傘花序頂生及腋生,排列成疏鬆的花序;花梗斜生,不等長;花萼膜質,一側開裂,鄂齒2-5,鑽形;花冠黃綠色,喉部具綠色斑點,漏鬥形,裂片卵形,褶偏斜,三角形;雄蕊整齊。蒴果內藏,種子褐色,表麵有細網紋。花果期7-9月。如圖2、圖3所示。
麻花秦艽橫切麵的外部細胞多頹廢或破碎。近內皮層處有眾多層呈不規則增厚的厚壁細胞,內皮層明顯。韌皮部寬廣,裂縫明顯,有韌皮束散在。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呈放射狀排列。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成群。
麻花秦艽粉末或斷麵置紫外燈(365nm)下觀察,顯黃白色或金黃色熒光。取麻花秦艽粉末2g,加氯仿-甲醇-濃氨溶液(75:25:5)混合液30m L,浸泡2h,過濾,濾液水浴濃縮至1ml,加1mol/L鹽酸溶液2m L,繼續蒸除氯仿,放冷,過濾,濾液分兩隻試管,一支加碘化汞鉀試液出現淡黃白色沉澱;另一隻加入碘化鉍鉀試液出現棕紅色沉澱。
麻花秦艽是構成青藏高原生態的重要種群,也是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朱甜甜和晉玲等人對甘肅祁連山地區麻花秦艽遺傳多樣性的研究表明,麻花秦艽化學成分分布與地理分布無顯著相關性,而在物種水平上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居群裏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高於居群間,遺傳變異主要存在於居群間。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甘肅科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麻花秦艽,厚壁細胞,甲醇-濃氨溶液,鹽酸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