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新闻時代, 通過電視、资源中報刊、生物实践電腦、化学手機等訊息媒體隨時隨地都可接觸海量資訊。教学教師通過挖掘資訊中與生物化學知識相關的新闻新聞資源, 就能極大地豐富課程資源。资源中將真實事件、生物实践熱點討論或科技前沿為主題的化学新聞資源融入課堂教學, 可以促使學生從生物化學的教学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鞏固理論知識,新闻 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资源中 使學習不止於課堂,生物实践 將所學知識融於生活實例,化学 彰顯學習的教学現實意義。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探討生物體內基本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與生物功能, 闡明生物物質在生命活動中的化學變化, 揭示生命現象本質的一門學科。生物分子的結構、功能、數量及存在部位的異常和一些重要的生化反應或過程紊亂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由於生物化學在醫藥研究領域中起著重要作用, 遵義醫學院將生物化學作為全校醫、藥學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 有較大一部分學生會認為生物化學知識點較多, 信息量過大, 內容比較抽象, 理解有難度, 對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總是會產生為難情緒。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 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學知識要點, 並將其融入生活和專業學習中, 已成為教學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開發利用各種校內外課程資源, 豐富有關的教學”, 這一綱要同樣符合大學本科生課程教育。當下是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 通過電視、報刊、電腦、手機等訊息媒體隨時隨地都可接觸海量資訊。
教師如果善於挖掘資訊中與生物化學知識相關的新聞資源, 就能極大地豐富課程資源。新聞資源以真實事件、熱點討論和科技前沿為引子, 促使學生從生物化學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進而鞏固理論知識, 靈活運用知識。基於此,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 談談新時代下新聞資源在醫學院校本科生《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新聞資源服務於教學中, 起到鞏固知識, 促進理解, 引導思考的作用。在選擇新聞資源時, 教師必須通過精心的篩選, 合理選擇或整合新聞素材, 將生動鮮活的實例有機地融入教學中, 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契合教學的內在需求, 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係, 促進教學相長。
近些年, 有不少重大新聞事件都和生物化學有著密切的聯係。以講解第一章節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為例, 筆者通過以下新聞事件的引入可幫助學生對蛋白質的基本性質、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等知識點加深理解。
新聞事件一: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此事件涉及了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蛋白質定量方法 (凱氏定氮法) 等知識點。通過此事件可以讓學生知道嬰幼兒嚴重缺乏蛋白質的攝入會出現怎樣的現象?並分析為什麽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會虛高奶粉蛋白含量從而符合奶粉質量檢測國標;檢測奶粉中蛋白質含量如果采用目前的國標方法凱氏定氮法是否合理?凱氏定氮法測定食品蛋白質含量應該怎樣設計嚴謹的實驗方案?
新聞事件二:湖北孝感“吊瓶班”無一人考上重點大學。此事件涉及相關知識點有: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是否為人體最主要的能源物質;什麽情況下人體才需要外源攝入氨基酸營養液?根據人體氨基酸組成的特點, 臨床上使用的氨基酸營養液可能會含有哪些氨基酸?
新聞事件三:央視新聞報道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世界級成果:首次揭示老年癡呆症致病蛋白結構。此事件介紹了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老年癡呆症發病直接相關的人源γ分泌酶複合物的精細三維結構, 為理解γ分泌酶複合物的工作機製及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線索。通過這一新聞報道讓學生知道蛋白質的結構特別是高級結構決定其功能, 研究蛋白質的結構是探索疾病發生機製的重要途徑之一。
新聞事件四:福州動物園黑猩猩曾誤食電池重金屬中毒。首先, 讓學生探討黑猩猩中毒的緣由;接下來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要進行緊急解毒可以利用什麽方法?其原理是什麽?如果人或動物發生了嚴重的重金屬中毒現象, 臨床上常規使用的解毒藥物其治療機製是什麽?
新聞事件五:2016年山東非法疫苗案件, 該新聞曝光了多家醫藥銷售機構將沒有進行冷鏈保存的疫苗銷往全國24省市。此新聞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疫苗的化學本質是什麽?疫苗沒有經過嚴格的冷藏保存與運輸會導致什麽結果?上述新聞材料, 來源真實, 通過多角度的層層設問, 引導出隱含的生物化學知識點, 如蛋白質主要的生物學功能、元素組成特點、基本組成單位及其分類、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關係、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如蛋白質的變性和複性) 。
筆者在生物化學第一章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講授中, 收集與生物化學理論知識密切聯係的新聞報道, 通過新聞資源作為授課的引子, 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解答問題來鞏固本章學習的重要的基本知識要點。這樣的方式既滿足了教學的基本需求, 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在後續章節的教學中, 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 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報紙、電台、廣播、電視台、手機、電腦等媒體途徑盡可能地收集與生物化學知識相關的新聞事件, 以PPT的形式分組匯報選取的新聞事件, 並立足生物化學的角度去分析新聞資源, 探討其隱含的生物化學知識要點, 對課堂所學知識能加深理解, 並能靈活運用知識。
如何快速獲取新聞資源是實施新聞資源融入教學的首要問題。平麵媒體 (如報刊、雜誌) 一般設有科技版麵或者專欄, 電視媒體可關注其科技、科普教育頻道或科技新聞報道。
目前, 電腦、手機已成為傳播新聞的重要網絡媒體。各大涉及生物學知識的網站如生物穀、生物通、解螺旋、丁香園等, 每天都有大量的科技新聞更新。這些常用的生物學網站還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醫、藥相關的科技新聞。
網絡以其公共性、及時性等特點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更快捷的平台, 無論是信息量、傳播範圍還是受眾群體都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因此, 隨時關注網絡平台的科技新聞是選擇用於教學的新聞資源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渠道。比如, 前述提及的央視新聞報道施一公研究組首次揭示老年癡呆症致病蛋白結構這一事件就是電視、網絡媒體同一發布的重大科技新聞。
現代化的電子技術傳播新聞, 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 麵對每天的海量新聞, 如何從繁雜的新聞中刪選出符合教學的新聞資源, 是實施新聞資源融入教學的關鍵。筆者認為, 選擇的新聞資源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新聞以文字、聲音、畫麵等方式進行傳播, 可以使人們在心理上承認它們存在的真實性, 滿足學生求真的心態, 吸引學生的關注, 因為“隻有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 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3]。比如, 每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都會在10月初揭曉, 屆時各大電視台、網站都會發布新聞報道, 諸如此類的新聞資源就具有極高的真實性, 可作為教學所用。簡言之, 教師必須認真甄別新聞的真實性, 在選取新聞素材時需經過理性的思考和判斷。
社會焦點事件普遍是指在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參與討論、激起民眾情緒, 引發強烈反響的事件, 如三聚氰胺事件、山東非法疫苗案件等聚焦百姓民生的熱點新聞。這樣的事件作為新聞報道出來總能引起大家的關注和思考, 如果選擇此類新聞資源應用到教學中, 無一不體現著生物化學知識能滲透於社會各方麵, 通過剖析其中涉及的生物化學知識點, 即可為學生做深入講解。
在學生分組討論中, 有學生選取了一些生活實例進行了討論。比如, 在給2015級藥學專業學生講授時引入一條新聞:櫻桃竟能吃中毒?5顆就能要人命?此則新聞報道了山東等地出現食用櫻桃核中毒事件。
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了其中毒的可能機製:即食用櫻桃時吞入一定量的櫻桃核, 因其核中含有氰苷, 進入體內可水解出氰離子 (CN-) , 後者能迅速與線粒體中氧化型細胞色素氧化酶 (Cytaa3) 結合, 生成氰化細胞色素氧化酶, 使酶失活而讓細胞不能利用血中的氧, 產生細胞內窒息, 嚴重阻礙細胞有氧代謝的進行。不難看出, 此中毒機製涉及能量代謝、氧化呼吸鏈等知識要點。
再者, 有學生同時選取了兩則新聞: (1) 淮安17歲少女高考完暴飲暴食導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 湖北女子過度減肥致酮症酸中毒。兩者新聞當事人一個是暴飲暴食, 一個是過度節食, 但都同時引起了酮症酸中毒。其導致的原因涉及了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相互關係, 通過分析也讓學生明白了物質代謝一旦打破了平衡, 就會對機體帶來嚴重影響。引入具體又貼近社會生活的實例, 可以讓生物化學知識變得生動、鮮活, 既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還能調動學習積極性, 使學習不止於課堂, 將所學知識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讓學生認為學習有意義。
新聞主要有文字新聞、圖片新聞、視頻新聞。課堂教學盡可能優選視頻新聞, 因為視頻新聞是動態的, 可以涵蓋圖片、文字、聲音, 包含信息量更大, 有助於為學生提供完整的信息點。視頻新聞利用簡潔的語言、明快的圖文使其傳播的內容極具形象性, 更富吸引力, 從而給學生帶來感官衝擊, 極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
生動有趣的新聞融入教學總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好奇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當人體感官接收到符合自己興趣的信息, 或自己對某種事情懷有好奇之心以後, 極易形成探究的心態。
例如, 筆者授課時引入一則新聞“動物園來了4隻熒光小老鼠”, 此新聞報道了廣州動物園展出4隻會發熒光的小老鼠。學生看到這樣的新聞就會很好奇, 隨即會想這4隻小老鼠為什麽會發出熒光?熒光從哪裏來, 通過怎樣的途徑進入小鼠身體的?通過新聞報道的內容學生就會知道廣州動物園是從中山大學引進的熒光老鼠, 是研究者將水母中的綠色熒光蛋白基因導入老鼠的基因組中, 並在鼠體內表達產生熒光蛋白, 理論上還可通過繁殖將基因遺傳至下一代, 該蛋白在紫色光照射下會產生綠色熒光。
知道前因後果, 學生又會進一步思考, 怎樣從水母中獲得綠色熒光蛋白, 通過什麽樣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將其轉到老鼠體內?帶著這些思考, 就可以進入基因工程這一章節的授課。毫無疑問, 帶著問題的學習勢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老師和學生通過各種媒介可以輕而易舉地搜索新聞資源並加以整理應用於教學中, 可作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以新聞資源創建教學情境,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強化探索精神。
將社會聚焦、貼近生活的新聞資源融入教學, 有助於學生切實感受生物化學知識的內涵意義, 通過活化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來端正學習心態, 改變被動學習的負麵情緒。教師的備課不是一成不變的, 必須一直走在尋找、開發、利用教學素材的路上。
毫無疑問, 實時更新的新聞資源是教學素材的有利供應者。隨著新的教學素材的引入, 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必然要隨之相適應, 這也為師生之間的教與學提出了新的課題。總之, 合理利用新聞資源, 將其巧妙引入授課環節, 這樣的教學方能彰顯課程價值, 可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所學的生物化學知識是能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做到學以致用。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基礎醫學教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蛋白質,酮症酸中毒,綠色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