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同處理對夏季第一危害峰期茉莉花產量及防效調查結果及方差分析(表4)可知:性迷向處理、性誘殺處理對防治茉莉花被害和有蟲花具有較好的花双防治效果,二者對花被害和有蟲花的纹须防效分別為63.08%~66.65%、77.45%~80.98%,歧角其中,诱监应用性誘殺處理對花被害的测材防效和有蟲花的防效,均略高於農民自防處理,料筛與對照處理相比,选及效果性迷向處理、田间性誘殺處理對被害花中有活蟲率的茉莉螟性防效分別為19.60%、21.26%,花双二者的纹须百花質量也表現出了一定增產效果,其增幅為4.01%~4.14%。歧角在百花質量增產方麵,诱监应用在5%顯著水平下,测材性迷向處理、性誘殺處理與農民自防處理之間有顯著差異,農民自防處理的百花質量雖比對照處理增產15.48%,但其被害花中有活蟲率卻增加了46.99%。對花被害防效、有蟲花防效方麵,在1%極顯著和5%顯著水平下,性迷向處理、性誘殺處理與農民自防處理之間均無顯著差異。
據不同處理對夏季第二危害峰期防治效果調查結果及方差分析(表5)可知:性迷向處理、性誘殺處理對防治茉莉花被害和有蟲花的防治效果下降,以性誘殺處理的防效相對較高,其防治花被害和有蟲花的防效分別為38.88%和42.60%,低於農民自防處理,農民自防處理對防治花被害和有蟲花的防效為90.38%和91.10%,對被害花中有活蟲率防效方麵,性誘殺處理和農民自防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
據2015年性誘殺處理對秋季發生世代蟲害的防效調查(見表6)得知:雙紋須歧角螟幼蟲在當地初秋季節的9月下旬,對茉莉的花仍有一定程度的危害,但顯著輕於夏末季節9月上旬的發生為害程度,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幼蟲對蛀枝的危害加重,以10月下旬蛀枝危害最重。結果表明,性誘殺處理對秋季9月下旬的防蛀花、蛀枝的平均防效分別為39.99%和41.32%,秋季10月下旬,性誘殺處理對防蛀枝的平均防效為40.35%,與9月下旬基本一致。
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粘膠型性誘捕器對雙紋須歧角螟的誘集數量大、誘捕效果好,N型、Z型和M型性信息素誘芯誘集效果較優,選用粘膠型性誘捕裝置及專用性信息素誘芯可用於雙紋須歧角螟的監測和誘殺防控。
在四川省犍為縣地區,7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雙紋須歧角螟夏季發生世代的第一個幼蟲危害高峰,9月上旬為第二個危害高峰,至初秋9月下旬,幼蟲對茉莉的花仍有一定程度的危害,但輕於夏季末期9月上旬的發生為害程度,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幼蟲對蛀枝的危害加重,以10月下旬蛀枝危害最重。
應用雙紋須歧角螟性信息素在夏秋季對害蟲的性迷向和性誘殺防控試驗表明,性迷向防控、性誘殺防控對夏季第一危害峰防控明顯,與農民自防無顯著差異,對茉莉花百花質量有明顯的增產效應,且被害花中的活蟲率低於不防治對照和農民自防,性迷向和性誘殺防控對夏季第二危害峰的花被害防效和有蟲花防效出現下降,不及農民自防,性誘殺防控對秋季害蟲蛀花、蛀枝的防效,也與夏季第二危害峰的防效基本一致。初步分析,性迷向和性誘殺防控在9月以後的防效出現下降的原因,可能與性信息素釋放劑量、氣象因素、害蟲生物學特性或更換誘芯的時效期等因素有關,有待於進一步試驗和研究。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生物災害科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茉莉酮,茉莉香精,±茉莉酸,茉莉酮茉莉酸誘導體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