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莞香:记忆苏醒,精神不熄

来源:时间:2025-04-21 21:38:04

莞香:記憶蘇醒,精神不熄精神不熄 | 非遺農韻_南方+_南方plus

(莞香製作技藝之東莞的精神香火|非遺農韻,時長共8分27秒)

莞香園裏,苏醒樹木蔥蘢,精神不熄陽光穿過樹幹,莞香給葉片染上了星星點點的记忆光斑。如今莞香非遺保護園的苏醒所在地,就是精神不熄原莞香四大皇家香園之一。如《廣東新語》所載——“凡香,莞香先辨其所出之地,记忆香在地而不在種,苏醒非其地則香種變。精神不熄”正因東莞一帶的莞香土質特別適合莞香樹的生長,出產的记忆香料品質最好,莞香在唐代成為皇家貢品。

莞香,是中國唯一以地方(東莞)命名的植物品種,瑞香科,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東莞獨一無二的資源。因此,東莞的城市 LOGO 號稱“莞香花”,“莞香花”代表著東莞人堅韌不拔的精神。

千年香脈延續至清朝,遭至毀害,一度瀕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黃歐走遍了東莞各個山頭尋找莞香樹,並將搜集到的300多株野生百年莞香母樹集中起來,建起這一座莞香園。從最初的200畝,擴大到了如今的3600畝。成排成片的莞香樹,從路邊一直延伸到山上。

在坡道上的玻璃木屋,黃歐向我們娓娓道來,關於莞香的技藝與記憶。“選種到育苗完成了之後,移植、定植在這個山上,要再種七到八年,再移植一次。就到開香門,還要等三年的結香期,它的整個周期在十五年左右。這個時間是漫長的,但是你的收獲就是驚喜來的。”黃歐所描述的,是莞香製作技藝,也是他投注一生心血的事業。

2014年,莞香製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擁有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稱號的,僅黃歐一人。

從自然到人工,莞香是時間造就的藝術

生於自然界的莞香樹,其實很難結香。最早的時候,莞香是莞香樹受到動物啃噬、火燒、刀傷等外在傷害後,在自我修複過程中分泌出的油脂受到真菌感染所凝結成的分泌物。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昔之香生於天者已盡,幸而東莞以人力補之。”

嶺南先民在東漢時期就開始培植沉香,像“馴化”野生水稻一樣,經過一代又一代技藝的傳承與改良,逐漸掌握了獨特的天然結香技藝。對莞香樹進行“開香門”,模擬自然結香的過程,進行人為“損傷”,為真菌入侵、感染和繁殖創造條件。一般七八年以上的莞香樹,可以“開香門”。而在每年11月之後,對直徑10厘米以上的莞香樹,就要進行破口處理。一棵樹大概要破5到8個口子,以促進其物理結香。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了。

等到每年小雪,黃歐帶領香農祭拜香神,以表敬畏與感恩。儀式過後,他們將莞香樹內已結香的樹幹鋸開,鑿下含香油的木塊,形成莞香原材料。這時香氣最為純正,是為“采頭香”。作為道地藥材,莞香講究道地性,而采收時間包含在內。古籍當中也有明確記載,這個時候采香,香氣能夠更加有穿透力。

黃歐帶弟子采頭香。

香結從莞香樹上取下來之後,還需要經過“理香”。莞香園裏,有一個工作間,每天早上八點,香農們就已經坐下了。他們一手拿著鉤刀,一手拿著香結。雖然隻是一個“鏟”的動作,但對力道的把握頗有要求。力道大了,裏麵的沉香會受到損失,力道不夠,則香脂無法顯露。由於每一塊的結香程度不一樣,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有的隻需要二十分鍾,有的兩三個小時也理不好。等到一些黑色油點露出,那就是最純正的沉香。硬如鐵,滑如脂,色如金,重如玉,沉水不溶,紋理清晰。用手指蹭幾下,一股異香撲麵而來,沁人心脾,這就是沉香原始的香味。鉤鏟下來的白木屑,亦有香氣,稱為沉香屑。沉香屑可以磨成香粉,製成線香或粉香。

理香室,工人們正在理香。

莞香是時間造就的藝術品,香結的形成,可能需要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從移植、折枝、斷根、開香門、育香到采香、理香、揀香、窨香、合香,工序多達30道,時間跨度長達十年甚至幾十年。說起申請非遺的思路,黃歐考慮了很久:“它實際上是涵蓋了很多,比如說農事管理。它也是一種技藝,叫農業技藝。等到它結香、理香、采香、辨香,它又屬於手工藝。到了合香方的製作,它又屬於這個傳統中藥的炮製的技藝。所以呢,你要把它分割,它就不能夠充分地、完整地體現它的整個的技藝過程。所以,我又把它全部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比較全麵性保護的非遺項目,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聯的作用。”

從牽絆到熱愛,莞香是延續過去的延續

從自然結香,到人工幹預結香,幾千年來人們對莞香的認識,不斷更新。大半輩子都在從事莞香事業的黃歐,深以為然,“整個莞香的製作技藝——30多道工序,還在不斷地優化當中。古時候,莞香是偶然而得的自然產物。到了唐代,才開始人工種植。在宋代,人們總結了一個開香門的方法,有了一個定向的產出。後來各種名目的方案,也是一個進步。莞香製作技藝,它為什麽能夠產出最大的產量和最優的產品?它就來源於不斷地在這個生產過程當中總結經驗,不斷優化它的程序的一個結果。”

“任何技藝,它是要靠時間來沉澱,靠生產的過程來總結經驗,所以它還是不是一個定性的東西。”對於莞香的製作技藝,黃歐在不斷地更新、優化。對於莞香產業的延續與傳承,他也在不斷地實踐。

一個人,用大半生的時間做一件事,總是叫人好奇的。問起黃歐,為何將漫長的時間都傾注在莞香事業上,他的臉上出現了這之前沒有過的柔情。他說,我從小跟我外婆長大,看著我外婆和其他婦女如何護理莞香,如何應用莞香,我覺得它就是生活。這麽神奇的東西,這麽優質的地方物產,如果沒有人願意去把它做好做強,那就有點可惜了。他似在回憶,似在思索,“我現在在延續的,都是他們所經過的一個延續。”

黃歐知道,一人的力量總歸有限,莞香事業要發展,要靠更多的人。這二三十年,陸陸續續有人來園區工作。他觀察著他們,收下了十三個弟子。選擇弟子的標準,首先要品行端正,有一定的情懷,要對傳統文化有認同。在這之後,再進行技能的培養,讓他們能夠全麵地掌握莞香技藝。

在這十三個弟子中,譚偉是相當踏實的一個。他從2010年開始學習莞香製作技藝,到現在已經有14個年頭了。他眼中的黃歐,是個認真又嚴格的老師。“他如果是做一件事情,就是真正地一絲不苟,眼睛裏麵容不了半粒沙子的。”

譚偉曾在八年前的一次斷根移植中犯過錯誤,關於主根和須根的判斷沒有統一做好,以至於死了一百來棵樹。“黃老師大發雷霆,而我也認識到自己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從那以後,無論是對待這份工作,還是待人處事,我都更加謹慎,有分寸。”當下大發雷霆的黃歐,事後沒再怎麽提起過這件事,但這根刺卻留在了譚偉心中。他當時就默默想著,日後要慢慢補償,把樹種回來。

事情已過去很久了,譚偉回頭想想,也覺得釋懷了。他從莞香樹身上,找到了慰藉。“人呢,受些挫折也是好的。就像結香,必須要受盡折磨的,刀砍也好,雷劈也好啊,才能結香。”他也從一日一日的工作裏,走出了當時的陰霾。“剛開始來的時候,這個園區是沒有這麽多的樹,很多樹我也有參與去做的。包括一些景觀和綠化,都有參與的。看著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自己也感覺挺自豪的。”

在莞香園裏種樹,把人生也種在了這裏。是因為責任嗎?還是有別的原因呢?譚偉笑著回答,“那肯定是熱愛了,不熱愛的話也不會堅持這麽久了。”而他的師傅黃歐,也是如出一轍的回答,“我對這個工作是很熱愛的,也有我自己的感情在,我從事了這幾十年啊,就是靠著一份熱愛一份堅守,就幹到現在了。”盡管對於黃歐來說,一份牽絆、一份熱愛,便讓他走到了今天。但對於投身這個行業的他的徒弟,他卻說,“如果他們連飯都吃不飽,你叫他熱愛這個行業有可能?一切的傳承保護都來源於生活。首先這份工作要讓他有希望,他才會熱愛,才會踏踏實實的。”

莞香文化博物館。

上世紀90年代,黃歐走遍山頭找莞香樹,建起這座莞香園。這些年,他在園區開展了莞香製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堅守古法完成包括移植、折枝、斷根、開香門、育香、采香、理香、揀香、窨香、合香等30餘道工序,讓中斷了近百年的莞香製作技藝得以恢複,因此獲評傳統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如今,他籌備多年的莞香文化博物館也終於落成,迎來開館。耗費人力物力,促成這件事,他認為是必須做的。“看完博物館,知道了中國的香文化的發展曆程,也知道了莞香文化。再進這個保護園,親眼目睹莞香的種植、生產形成等等的流程,對莞香的理解會加深,了解到它為什麽能夠稱之為沉香中的珍品。”

從技藝到記憶,東莞的精神香火不熄

 因東莞而得名的莞香,其實一直被譽為“東莞的精神香火”。也是中國唯一以地方命名的沉香珍品。

唐代時,莞香由國外傳入;宋代時,廣東各地已普遍種植,尤以莞邑為甚。莞香的價格曾相當昂貴,一度成為東莞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據《廣東史誌》記載:“當莞香盛時,歲售逾數萬金。”據稱當時莞香甚是貴重,有“1兩香等於1兩銀”之說。作為嶺南八大道地藥材之一,列入中國曆史文化寶庫,甚至被稱為“比黃金還貴的木頭”

宋末元初時期,沉香木在東莞已“盛種之,客旅多販焉”,故寮步香市,相信亦在此前後興起。自那時起,各地香農將不同等級成色的沉香運來,在寮步鎮內的“牙香街”加工,打上“莞香”的招牌再出售。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東莞逐步形成莞香收購、加工、交易一條龍的完整產業鏈,產品銷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國內各地及東南亞一帶。今日之香港,當時便是轉運香料的重要港口。清代,東莞香市遠近聞名,與番禺花市、羅浮藥市、廉州珠市,並稱廣東四大名市。

寮步香市,這條名為“古街香道”的青石板路,正是明清時期莞香貿易的必經之路。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莞香,讓其成為宮廷貢品。而便利的水運交通則讓莞香所在地形成遠近聞名的香市。黃歐說,“整個莞香的生產曾為東莞人帶來了溫飽保障,現在東莞已經是製造業名城,依靠莞香為生的人並不多了,但是這個經曆、這一段曆史,成為了東莞人永遠的記憶。”即便靠莞香為生的人不多了,但這份記憶並沒有褪色。古人拿它入藥,可治病。作焚香,可靜心。出門遠遊,可解不適,可消鄉愁。女兒嫁人,攜帶在身,可解思親之情,留下一段“女兒香”的經典佳話。至今,祭祀用香和生活用香仍然離不開莞香。多年來,東莞已逐漸形成了一些與莞香有關的地方風俗。

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如今莞香的用途,比大多數人知道的還要多。除了傳統的熏香和入藥,以及製作高檔的飾品和擺件,莞香的精油和小分子提取物,也是現代化妝品和保健品中的熱門成分。如何讓莞香更好、更廣地融入現代生活,一直是黃歐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在他最初的認識裏,莞香是和外婆有關的生活記憶,而今他在做的,便是加大研發力度,開發更多香薰、殺菌、化妝和護膚等類型的莞香產品,“盡可能地讓莞香產品,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日常生活。”黃歐堅持認為,在現代生活的應用上,從精神和美學方麵,莞香可以在廟堂之上。但隻有進入日常生活當中去,才會讓莞香的生命力更強大,走得更遠。

莞香非遺保護園裏,每棵樹都有編號,記錄著它的成長與和規劃。莞香樹不能單獨整片地種植,需有其他的樹木,在一個很複雜的環境才可以結香。所以,粗粗一看,並不覺得莞香樹林和普通的野生山林有何差別。23萬棵莞香樹,就這樣長著,等待開香、結香,等待從自然送到人們的手上。一千年了,它們被發現,被珍護,成為文化,成為曆史,成為記憶。當一縷青煙點起,所有與莞香有關的過往與今日,都被聯結。

撰文:陳佳純

腳本:陳佳純 巢芮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黎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