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首都深化本市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優良率逐年攀升,教育建设教育京篇青少年近視率持續下降;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率連續5年保持在99%以上;“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數量、系统高校科研綜合實力及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等在全國領先……首都教育在實施教育強國戰略中邁出堅實步伐。全面强国
2025年是综合章“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首都教育係統將進一步全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改革推進教育、谱写科技、首都深化人才一體化發展,教育建设教育京篇奮力譜寫建設教育強國的系统北京篇章。
構建立德樹人新格局
寒假,全面强国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屬中學小學部學生趙知鎖和家人一起,综合章從鍾鼓樓出發,改革一路向南,谱写暢遊北京中軸線。首都深化她說:“我看到了古今交融的擊鼓鳴鍾表演,走過了已經‘上崗’ 700多年的古橋,還參觀了宏偉壯麗的紫禁城。一路上,我學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
類似可以參與的生動“課堂”,分布在大街小巷。
近年來,本市推進“大思政課”綜合改革,建立了200餘個沉浸式實踐教學基地,打造“‘京’彩文化 青春綻放”行動計劃等育人品牌。2024年,該行動計劃吸引了26所高校、超30萬人次參與,“信仰行”“紅色行”“古都行”等實踐活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薛思齊走出校門,和中小學生同上“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他說:“我參加了學校講師團,非常自豪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設計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的思政課。”
2024年,北京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推進北京市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將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通州區和懷柔區建設為改革創新試驗區,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改革創新。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行走”的思政課中,堅定文化自信,樹立理想信念。
塑造五育融合新生態
下課鈴聲響起,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熱鬧起來。學生們踴躍參加AI(人工智能)跳繩、“陽光跑成長樹”等多種課間小遊戲。
從2024年秋季學期起,本市義務教育學校全麵落實“課間一刻鍾”,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享受更自由的課間。
“推行課間一刻鍾後,學校運動人次是原來的近3倍。”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可喜變化已顯現——與上一年度相比,2024年該校學生的近視率和肥胖率分別下降了15.74%和0.41%。
“要像重視課堂一樣重視課間,把每一段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更好地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教育目標。”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通過責任督學進校園隨機訪談發現,35%的學生傾向於在課間與同學交流或玩耍,33%的學生傾向於進行體育活動,近三成學生願意自己休息或做學習準備,“這和我們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學校應聚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讓他們在一張一弛間,身上有汗、眼裏有光。”
“小切口”撬動育人“大改革”。新學期,中小學將持續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實現“班級賽”和“三大球”比賽全覆蓋;各區各校全麵啟動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全員展演”逐漸成為學校美育活動常態;“一校一策”製定勞動教育清單,學烹飪等成必修課……學生們在全麵發展中,提升幸福感、獲得感。本市還將發揮體育在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美育、勞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以運動、衛生、心理、營養為一體的“大健康”教育格局。
描繪高等教育新藍圖
2025年,以北京工業大學平樂園校區為核心的北工大山河灣穀創新區整體布局初步形成。該創新區輻射朝陽區南部九龍山、十裏河、百子灣等區域,已建成智能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4個創新中心,吸引數十家創業團隊入駐,多項優質科技成果正在孵化。
這是北京首個區、校、企深度聯合打造的環高校創新功能區,是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新藍圖中的一個“圈”。
圍繞教育強國建設目標,市教委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校高質量發展,啟動製定市屬高校分類發展“一校一策”方案,推動市屬高校按照“空間-學科-平台-產業”一體化係統布局,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在國家戰略急需和北京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新增設和擴容一批專業。
大學生積極投身“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建設中。近年來,北京高校每年約有5萬餘人進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重點產業領域就業,占在京就業畢業生的50%以上;累計輸送37萬餘名畢業生服務首都重點產業領域。
上學期起,市屬公辦高校實現人工智能通識課全覆蓋。北京舞蹈學院開展了AI交互舞蹈創作,首都體育學院搭建了“AI+運動”虛擬仿真教學平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打造了沉浸式實踐實訓空間……
跨學科、跨領域、跨層次的人工智能教育體係逐步落地。高校和中學也將打破“圍牆”,通過青少年創新學院,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李奕表示,還將在優化升級數字學校、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等方麵推出一係列措施,為師生創造更加開放、協同、創新的教與學環境,推動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升級,為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