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14日從南開大學獲悉,研究用可抑郁該校祁豔玲教授團隊的表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適度使用社交媒體可有效幫助中老年人預防抑鬱症,社交對於已有抑鬱症狀的媒体個體,社交媒體的显著使用則有助於其轉為非抑鬱狀態。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轉化精神病學》上。改善
抑鬱症對個體身心健康影響深遠,中老還會關聯到慢性疾病風險增加、年人生產力下降、问题生活質量受損等。研究用可抑郁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表明中老年人群的社交抑鬱問題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
南開大學的媒体這項研究,抽樣選取了全國150個地區的显著14000餘名中老年人作為樣本,發現出現抑鬱症狀的改善群體呈現出年齡更大、女性占比更高、多居住在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較低、多未婚或獨居等特點。從地域來看,我國中西部省份中老年人的抑鬱情況更為嚴重。
“研究團隊對該群體使用社交媒體情況進行了兩年的追蹤。對中老年群體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和出現抑鬱症狀風險或減少抑鬱症狀之間的縱向關聯進行了係統分析。”祁豔玲說。
結果顯示,在9121名2018年時沒有抑鬱症狀的參與者中,參與社交媒體活動的中老年人在兩年內發展出抑鬱症狀的可能性降低了24.0%。而在5302名2018年時有抑鬱症狀的參與者中,這一時期內開始3項或更多社交媒體活動(如網絡聊天、觀看短視頻、線上購物、電子遊戲等)的個體變成非抑鬱的幾率是不使用社交媒體個體的1.24倍,而一直使用社交媒體的個體,在兩年間變成非抑鬱的可能性則達到1.36倍。“社交媒體的使用可以增加老年人與外界的互動,比如與家人朋友保持聯係,參與社區活動等。這些互動可以降低社交隔離,減少孤獨感,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降低抑鬱症的發生率。另外,社交媒體通過推送老年人喜愛的內容,或者健康知識,可以進一步愉悅身心,減少抑鬱情緒。”祁豔玲表示。
研究人員介紹,該研究結果基於人口特征和地理區域,提供了抑鬱症負擔的詳細分布情況。這一信息可以指導相關部門更精準地分配醫療資源。
祁豔玲建議,應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尤其是老年人、女性、低收入人群和農村地區的居民,進行精準防控。她提倡推廣低成本且有效的防控手段,例如為老人購買手機和使用流量進行補貼,並通過社交媒體平台推送抑鬱相關的防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