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走訪粵贛交界23個鄉鎮、紮根農村16年……從承包荒山種植特色農產品起步,刘炳量到創辦廣東康貝農業有限公司等三家農業經營主體,用好再到開辟“線上直播+線下展銷”雙通道,助力展全國人大代表、韶关韶關南雄坪田鎮老龍社區黨支部書記劉炳履職步履不停,现代始終與鄉村振興的农业潮流同行。
正因如此,高质劉炳才能敏銳地把握興農的四个共享脈搏,從2023年提出《關於規劃建設贛州至韶關鐵路擴能工程的全国建議》到今年提出《關於支持韶關開展“四個共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點的建議》,在全國兩會上,代表劉炳不斷帶來新的刘炳量興農之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用好活力。
履職三年
敢為人先 向新向興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真幸福。”秉持著這樣的信念,2007年以來,從外地嫁至廣東韶關南雄市坪田鎮的劉炳創新構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務工就業等方式,輻射帶動25個行政村超1000戶農民增收,戶均年收入增加1.2萬元。
生產模式提升後,如何打開銷路,是粵北山區的“痛點”所在。
針對山區農產品銷售難題,劉炳以品牌化的思維帶領團隊打造“坪田山珍”區域品牌,搭建縣級農技推廣驛站,開辟“線上直播+線下展銷”雙通道。
在履職的第三年,劉炳又作出新的嚐試——2024年,她發起“支書助農·挑戰年銷百萬”活動,現已帶動鎮域農產品銷售額突破200萬元,讓藏在深山的貢柑、板鴨等特產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劉炳在助農直播間帶貨,助力農產品走出山區。
近年來,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如何切實讓新質生產力在南雄這樣的山區、老區中生根發芽?除了使用“新農具”電商帶貨外,劉炳也在思考如何提升田間地頭的科技含量。
先從自身做起,劉炳主動參與韶關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累計參訓超300學時,並將所學轉化為實踐。牽頭建立“田間課堂”,邀請農技專家開展現場教學10餘場次,手把手傳授生態種植、電商營銷等技能,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餘人。這一係列創新舉措,使坪田鎮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至65%,特色產業規模擴大40%。
劉炳在田間學習。
“四個共享”
產業興農 協同發展
正是由於2024年在電商領域的嚐試,讓劉炳對韶關農業市場體係、倉儲冷鏈物流等各類農業產業配套設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有著“粵北糧倉”美譽的韶關,優質農產品種類豐富,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同時,作為粵湘贛三省通衢,韶關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連接粵港澳大灣區與內陸地區的重要節點。
然而,在深入走訪粵贛交界23個鄉鎮後,劉炳發現,當前粵湘贛地區農業發展存在區域壁壘明顯、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產業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嚴重製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劉炳的建議《關於支持韶關開展“四個共享”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點的建議》與中央一號文件不謀而合。
為充分發揮韶關的區位優勢,打破區域間的發展桎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劉炳倡導通過“共享市場體係、共享倉儲冷鏈物流、共享生產加工、共享研發創新”破解小農戶發展困境。
具體來說,一是在粵湘贛交通樞紐節點,支持韶關建設大型現代化共享倉儲冷鏈中心。同時,對現有倉儲冷鏈物流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設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務水平。二是依托韶關現有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共享生產加工園區。鼓勵園區內企業開展合作,實現設備共享、技術共享、人才共享,提高生產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建立共享生產加工設備租賃平台,降低企業設備購置成本。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李瑞雪
圖片:受訪者提供
設計:王越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