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生物富集係數(BCF)、苦荞轉運係數(TF)表征苦蕎各部位對Cd的低镉積累分配情況及吸收特征:以下角標F表示苦蕎地下部分;下角標U表示苦蕎地上部分;下角標T表示苦蕎莖葉部分;下角標S表示苦蕎莖稈部分;下角標L表示苦蕎葉片部分;下角標Y表示苦蕎穎殼部分;下角標Z表示苦蕎籽粒部分。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對數據進行簡單統計處理,积累及富集转采用SPSS 22.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A)、品种聚類分析,筛选采用Origin 2018軟件繪圖。运特
不同苦蕎品種根、征分莖、苦荞葉、低镉穎殼、积累及富集转籽粒Cd含量如表4所示,品种7個苦蕎品種植株各部位中的筛选鎘含量整體呈現為葉>根≈莖>穎殼>籽粒的特征;苦蕎不同部位Cd含量顯著性差異集中在根與籽粒兩個部位,根部表現在黔苦4號與黔苦6號差異顯著,运特籽粒表現在黔苦2號與黔苦3號差異顯著。征分不同品種間,苦荞黔黑苦1號、黔苦4號、黔苦7號的根Cd含量明顯大於莖的Cd含量,黔苦2號、3號、5號根Cd含量明顯小於莖的Cd含量,黔苦6號根的Cd含量與莖的Cd含量基本持平,表明黔苦2號、3號、5號苦蕎莖的轉運能力較強。苦蕎各部位Cd含量差異最大表現在黔黑苦1號葉與籽粒兩個部位,相差23.8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62-2017)規定穀類食品中Cd限量為0.1 mg/kg,供試7個苦蕎品種籽粒含量在0.12~0.21 mg/kg,超標率為100%。‘
’
根據不同苦蕎品種植株(根、莖、葉、穎殼、籽粒)、籽粒的Cd積累量,采用聚類分析方法(係統聚類-組間連結-平方Euclidean距離),將不同苦蕎品種同一部位的Cd積累能力分為3類:第一類(較低值類)、第二類(中間值類)、第三類(較高值類),用以比較不同苦蕎品種同一部位對Cd積累能力的差異性。如圖1所示,根據苦蕎植株的Cd積累量可將7個苦蕎品種分為3類,第一類:黔黑苦1號、3號;第二類:黔苦7號;第三類:黔苦2號、4號、5號、6號。相似地,根據苦蕎籽粒的Cd積累量可將7個苦蕎品種分為3類,第一類:黔黔黑苦1號、黔苦7號、黔苦3號;第二類:黔苦4號、6號、5號;第三類:黔苦2號。
以BCF表示苦蕎植株的生物富集能力,不同苦蕎品種對Cd的生物富集能力如表5所示,7個品種不同部位對Cd的積累差異集中在根部,主要表現在黔苦4號與黔苦7號差異顯著,其他部位無顯著性差異。鎘主要在苦蕎葉、根、莖部位富集,富集係數均在1左右的較高水平上;鎘在籽粒和穎殼中富集能力較低,籽粒中的富集係數在0.1左右的水平上,是根莖葉部位的十分之一左右,穎殼中的富集係數在0.2左右的水平上,是根莖葉部位的五分之一左右。7個苦蕎品種地上部分對Cd的富集能力無顯著性差異,富集係數在0.49~0.70之間;從各部位Cd富集係數來看,7個苦蕎品種皆呈現出葉富集係數最大,籽粒富集係數最小,根和莖的富集係數擺動較大。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地球與環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苦蕎,鎘含量,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