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蒙“京蒙東西部協作海拉爾研學活動”在內蒙古海拉爾國家研學基地舉辦,两地來自東城、师生海澱、海拉豐台、尔共大興和懷柔五區的同研三百餘名師生分兩批參與活動。這是京蒙北京市教育係統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和踐行,也是两地將“組團式對口支援”轉型升級為“融鑄式”教育協作的積極探索。
兩地學子同吃同住共研共學
7月22日—7月27日、师生7月29日—8月3日期間,海拉北京組織來自東城、尔共海澱、同研豐台、京蒙大興和懷柔五區的两地三百餘名師生分兩批前往內蒙古海拉爾國家研學基地,開啟“京蒙東西部協作海拉爾研學活動”。师生
7月22日,北京第一批參加研學活動的學生抵達內蒙古海拉爾,當地新海中學的二十餘位同學身著民族服裝,為遠道而來的北京師生獻上象征吉祥如意的藍色哈達。來自北京的同學們則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校服熊、學校特色文創等伴手禮。
當天的開營儀式上,還精心設計了別開生麵的破冰活動,其中的篝火晚會是孩子們的“最愛”。京蒙小夥伴圍在篝火邊暢談,草原夜晚的別樣體驗讓兩地小夥伴敞開心扉,充分交流對未來幾天研學活動的熱切期待,也讓北京同學生動了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北京和內蒙古的學生代表初見麵時互送代表友情的精致禮物。深深相擁的我們正是京蒙團結友好的象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張葉桐把剛剛抵達海拉爾時內蒙古同學贈送給她的藍色哈達仔細地疊放起來。“這太珍貴了,因為它寓意著朋友間的珍貴情誼。”
研學活動期間,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同學們前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緬懷先烈,致敬英雄;走進呼倫貝爾曆史博物館學習當地深厚的曆史和文化,感受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互動;在“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畔,兩地學生賞美景、品美食、共同玩耍,讓情感交融渾然天成;在額爾古納河市觀看馬術實景演出、漫步白樺林,體驗馬背民族的驍勇善戰和強悍不屈;在雄偉的滿洲裏國門下,直觀感受邊境內外國家發展狀況、民眾生活的不同景象,體悟新時代的中國全麵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此次研學活動聚焦“民族之情”“愛國之情”“自然之美”等關鍵詞,選取彰顯民族地區特色的研學主題內容,讓師生置身祖國正北方邊境,切身感受祖國強大,並通過參與沉浸式實踐活動了解草原文化,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筆友”書信寄情共話成長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此次的研學活動上,還正式啟動“京蒙同心·見字如麵”活動,建立起京蒙學生長期書信往來友好關係。“一紙書信,不僅傳遞信息,更承載著情感的溫度與深度。今天,在這裏,我想再次發出‘京蒙同心·見字如麵’的倡議。希望京蒙各族的青少年能夠以書信的方式廣交朋友、深入交流。”“見字如麵”活動發起人李檳子發起倡議,號召京蒙學生以紙筆為媒,以情感為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在第二期研學活動“京蒙同心 見字如麵”結對儀式上,9對京蒙學生代表登上舞台,親手交換了寫給彼此的信件,將這份情誼珍藏。同時,活動還組織京蒙12所學校代表,手執印有學校校門和地址的巨幅明信片,兩兩結對,互換地址,建立起了互聯機製,鼓勵號召京蒙“筆友”們拿起紙筆交流文化,增進友誼,共話成長。
研學活動剛剛結束,呼倫貝爾市中心城新區新海中學學生於佳琪已經發出她寫給北京好朋友的第一封信:“從我鼓足勇氣對你說出了那句‘你好’時,我們的友誼之路也由此開始,此後我們便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這次研學之旅不僅是一次知識探索的過程,更是一次觸動心靈的經曆。”
京蒙構築“教育協作共同體”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政策調整和受援地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領域支援合作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強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近年來,市教委在“組團式對口支援”的基礎上探索轉型升級,創新實踐“融鑄式”教育協作。“融鑄”就是在學生交往交流交融上發力,由關注教師水平的提升轉型到關注孩子的實際獲得,在增加兩地學生獲得感的同時,深化兩地師生交往。
“京蒙雙方共同研討頂層設計,在兩期活動中持續關注活動的開展,通過師生反饋不斷優化組織設計,力求讓研學行程更加科學合理,讓京蒙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更加立體豐富,切實保證研學活動實效。”市教委支援合作處處長範忠偉介紹,創新的工作方式、創新的活動載體、創新的教育資源觀,助力京蒙兩地構築起新型“教育協作共同體”,此次活動中打造的教育協作工作新方式,也為北京與受援助地區之間開展同類活動時提供了新樣板。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進一步推動京蒙“融鑄式”教育協作的長期開展,北京市教委後續將在長期開展研學互訪方麵研究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導,科學訂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育人目標的研學互訪活動,探索打造京蒙教育協作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