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埔寨火龙闹新春,红焰点点耀人间|春节里的非遗

来源:时间:2025-04-22 02:05:14

埔寨火龍鬧新春,埔寨紅焰點點耀人間|春節裏的火龙非遺_南方+_南方plus

舞龍,是春红春节中國人慶祝春節的“保留節目”,栩栩如生的焰点龍形象早已成為春節的文化符號。但是点耀你見過“火龍”嗎?在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人們舞起非遺“埔寨火龍”,人间把春節過得紅紅火火。非遗

這是埔寨始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世代沿襲相傳的火龙民間祭祀禮儀和驅邪祈福的習俗,也是闹新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元宵,春红春节當地鄉民以村(祠堂)為單位出錢出力,焰点購買火藥煙花等製造火龍,点耀配以煙架、人间禹門等多個火焰節目,於元宵之夜舉行火龍煙花晚會。

隨著夜幕降臨,廣場早已是人山人海。一陣鑼鼓聲過後,“出龍” 儀式正式開始。先是火纜隊(火纜:火把的一種,用竹篾編成,圓圈狀,有點象收起來的纜繩一樣,用時剁成半圓狀的一截)舞動著半圓狀的火把在人群中開出一條通道,接著喜炮隊點燃了纏在高高竹竿上的鞭炮繞場跑動,並不時地將鞭炮炸向人群,震耳欲聾的氣勢讓人紛紛退避。

鞭炮聲歇,“火龍”在鼇、鯉、蝦、繡球等的引領下出場,先繞場三周,寓意“金龍出洞”,然後由村裏德高望重的長者點燃“火龍”,幾十名赤膊大漢手擎火龍,在繡球的引領下舞動遊走,龍的全身火花四射,光彩奪目,千萬道各色各樣的火花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漫天煙霧,天地間仿佛渾成一體,火龍在火海中翻騰,猶如神龍天降,氣勢恢宏、動人心魄。隨著舞龍者變換各式套路,四周的驚呼聲、掌聲高潮迭起。

這火龍,不僅是一件工藝品,更是埔寨人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從最初簡單的稻草捆紮,到如今用竹篾精心結紮龍身。龍眼裝上發光電珠,龍身最長可達40多米,15節龍身內裝滿各式各樣的煙花、火箭,再裱上紙,繪上栩栩如生的色彩,一條威風凜凜的火龍便誕生了。據說單是一隻龍頭的造價就達八萬元之巨。

一條火龍一般要由三四十個赤膊青年合力手擎,加上鼓樂手、舞龍蝦金魚等人,整個隊伍達200餘人。2008年6月,“埔寨火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11月,埔寨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關於埔寨燒火龍的傳說,坊間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神話:相傳在遠古時期,東海龍王的第21個孫子名叫濁龍,被父派到南粵蓮花山脈管轄赤嶺(指現今埔寨一帶)。不料濁龍上任後,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把這個地方搞得烏煙瘴氣。百姓忍無可忍,隻好向老龍王告狀,於是老龍王命其小女清鳳佩上龍劍趕赴南粵。一日,清鳳趁濁龍醉酒不醒時將其殺死,斬其身為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四段,隻將斬下的龍頭帶回向老龍王稟報,而留下的其餘三段,則變成了現今埔寨的“龍身”崠、揭陽的“龍尾”、揭西(與埔寨交界處)的龍頸。神話世代相傳,而埔寨人的祖先把這古老的客家民間故事,巧妙地通過“燒火龍”的形式作為鬧元宵的活動傳承。

埔寨火龍原由燒火樹(燒煙架)、燒禹門(鯉魚跳龍門)、燒火龍三項組成,因以燒火龍最為壯觀,故將前兩項略去,讓人們領略最驚險刺激的民俗傳統,燒火龍過程中,如有火花落下,在你的皮膚上燙出了“泡”,(當地口音“泡”與“鈔票”的“票”同音,就是錢的意思),那你一定會發大財,特別是擎龍頭的更是了不得,許多村民搶著出錢出力,為的是一擎龍頭。一般出錢最多的人才能擎龍頭,擎了龍頭,在新的一年,一定會行好運,人們叫“大發龍運”(發大財)。

舞動的火龍驚豔觀眾,火爆的場麵讓人難忘。受兩百多年積澱的火龍文化潛移默化,當地村民形成了團結、勤奮、向善的民風,培養了祈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家和萬事興的淳樸情感。

埔寨舞火龍能幾百年來一直火爆,源自村民內心的熱愛,源自村民對傳統的傳承和守護。匠心傳非遺,火龍舞盛世,這是對新年的美好祈願,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生動演繹。

|非遺名錄|

埔寨火龍是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傳統民間舞蹈,據《豐順縣誌》記載,清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已就有表演火龍舞蹈的習俗。

埔寨火龍起源於一個大義滅親的民間傳說。相傳古時東海龍王的孫子濁龍,在埔寨一帶無惡不作,殘害百姓,青風公主奉老龍王之命,用屠龍寶劍處死了侄兒濁龍,為民除了大害,當地村民感念公主,便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並安插上炮竹香火,於每年元宵節燃舞,寓意金龍降臨,保佑人間風調雨順。後便衍化為長達35米並填裝了各式煙花火箭,且能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的火龍。

撰文:楊娉婧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楊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