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西北新进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干旱該院研究人員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核心區風蝕起塵量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地区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中國沙漠》上。风蚀
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核心區位於我國西北幹旱地區,起尘是量变“三北”工程攻堅戰和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主戰場。作為中國最強烈的化研風沙活動線和最嚴重的風沙災害區。該地風蝕起塵、究获起沙問題對我國西北乃至全國的西北新进生態安全具有深遠影響。然而,干旱針對該區域風蝕和起塵的地区定量研究相對較少。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柳本立研究員團隊基於土壤風蝕預報係統算法,风蚀結合多源地理數據,起尘研究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核心區2000年至2023年土壤風蝕及PM10範圍,量变分析其時空變化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化研
結果表明,在研究區總麵積80.67萬平方公裏內,多年平均風蝕模數為每平方千米3553噸,風蝕高值區集中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及河西走廊中部。總體上,由於研究區風速下降、植被覆蓋度和降水量增加,風蝕模數呈下降趨勢,年代下降速率為每平方千米41噸,風蝕減少區域占研究區總麵積的48%。同期,PM10的多年平均釋放量為3.11×107噸,平均釋放速率為每年每平方千米38.53噸。季節性分析表明,春季的風蝕模數最高,占年內風蝕總量的47%。風速、植被覆蓋度和土壤濕度是影響風蝕的關鍵因素,其中風速是主要驅動因素。
據介紹,該研究揭示了21世紀以來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核心區風蝕起塵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驅動機製,為實施有效的風沙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推動區域生態安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