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2可知,马铃馬鈴薯塊莖鐵含量品種(係)、薯高世代環境和G×E交互作用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无性從線性回歸分析中可以看出,系铁馬鈴薯塊莖鐵含量聯合、含量基因和環境三者回歸平方和的稳定性總和占總交互作用的45.65%,而殘差占54.35%,及广且達到極顯著水平,义遗說明線性回歸模型不能很好的传力解釋本試驗鐵含量G×E交互作用。用AMMI模型可以看出,估算IPCA1和IPCA2軸分別解釋了馬鈴薯鐵含量交互作用的马铃60.20%和39.76%,且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薯高世代兩個IPCA軸共解釋了馬鈴薯鐵含量交互作用的无性99.96%,殘差僅占馬鈴薯鐵含量交互作用的系铁0.04%。與線性回歸分析相比較,含量AMMI模型分析能更有效地解釋本試驗馬鈴薯鐵含量G×E交互作用。
由表3可知,21份品種(係)鐵含量變化範圍為61.217~101.810μg/gDW,均值為85.220μg/gDW。在19份被測無性係中,有11個無性係(V15、V9、V8、V12、V6、V14、V4、V3、V20、V16和V19)的鐵含量高於‘克新13號’,其中7個無性係(V15、V9、V8、V12、V6、V14和V4)的鐵含量顯著高於‘克新13號’;有12個無性係(V15、V9、V8、V12、V6、V14、V4、V3、V20、V16、V19和V13)的鐵含量高於‘夏坡蒂’,其中8個無性係(V15、V9、V8、V12、V6、V14、V4和V3)的鐵含量顯著高於‘夏坡蒂’。
分別以鐵含量為橫軸,IPCA1為縱軸匯製成圖1。
以橫坐標為界,品種與環境的圖標位於坐標軸的同一側,可認為品種在該環境存在正交互作用,反之則存在負交互作用。品種的IPCA1絕對值越大,越容易受環境影響,反之越不容易受環境影響。本試驗中V16和V1兩個品種容易受環境影響;而V14不易受環境影響,可以很好的適應不同的試驗環境。
本試驗兩個IPCA軸可共同解釋鐵含量G×E交互作用的99.96%,因此,兩個IPCA軸比一個IPCA軸能更好的解釋本試驗馬鈴薯鐵含量G×E交互作用。分別以IPCA1和IPCA2為橫縱坐標製圖2,品種(係)的穩定性可以通過比較品種(係)的圖標離坐標原點的遠近得出,離坐標原點越近穩定性越好,反之穩定性越差。V14離坐標原點最近,說明V14的穩定性最好;V16離坐標原點最遠,說明V16穩定性最差,圖2反映無性係的穩定性與表3中Dg值結果一致。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馬鈴薯,鐵,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