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千余千餘名大學生來到平穀開展暑期實踐。名大满满他們參觀現代農企,学生也在田間辛苦勞作,平谷形成了200餘份調研報告、暑期实践收获千條短視頻。千余這是名大满满記者從“千人百村”暑期社會實踐總結會上獲悉的。
7月31日上午,学生平穀區召開了“千人百村”暑期社會實踐總結會,平谷10名農業博士、暑期实践收获創業青年、千余高校學生等青年代表,名大满满圍繞黨的学生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改革”暢談體會。即將結束社會實踐的平谷千餘名大學生,共同聆聽了這場生動的暑期实践收获思政課。
7月初,京內外62所高校的1193名大學生來到平穀區,他們在各鄉鎮、單位度過了一個月的難忘時光。“我們對實踐活動進行課題製管理,通俗來說,就是鄉鎮出題、高校答題。”平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鄉鎮的不同需求,平穀區為之匹配了相關的專業院校團隊,希望大學生們能選準小切口,為鄉鎮解決真問題。
大學生們發揮專業優勢走訪調查、直播助農。中國傳媒大學的陳雨豪打小在京城長大,去平穀的次數卻少之又少,這回,他和同學駐紮的是北部山區的熊兒寨鄉。“熊兒寨有一座黨史教育基地,名叫紅穀。那裏既有動人的抗戰故事,也有青山綠水,設施也很完善,可就是名氣不大。”陳雨豪說,他和同學製作了紅色文旅宣傳方案,設計出小程序,已交給第三方機構。不久之後,小程序有望上線,幫紅穀打出名氣。
大學生們赴平穀,不是鍍金走過場,而是“自找苦吃”,在一次次辛苦的田間勞作中厚植愛農情懷。在西營村,中央財經大學的盧昕玥看到了科技感滿滿的前沿農業:天上飛的是噴藥無人機,地上跑的是自動除草機,就連摘果子的也是機器人。“我們先後去了8個博士農場,一一記錄下它們各自的經營模式,眼界大開。”她說,團隊5個人來自4個專業,形成了好幾份調研報告。
助力鄉村振興的種子,就這樣播種在了大學生們的心中。北京農學院學生王焱在告別北獨樂河村時依依不舍。他說,自己畢業後願意再次回到平穀,用他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幫助果農菜農提高收入。
目前,平穀區各實踐單位與高校主動對接合作,已形成50餘個合作共建亮點。比如,大華山鎮與北京工商大學共建高酒精度桃酒及桃味啤酒釀造項目,延長大桃產業鏈;峪口鎮、夏各莊鎮與北京農學院合作共建鄉村振興驛站,作為高校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平穀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