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姐們,來下單嚐嚐安徽黃山地道臭鱖魚”“它聞起來臭,广东但是单品吃起來香呐”......臭鱖魚作為徽菜代表之一,憑借獨特的臭鳜鱼“臭味IP”風靡大江南北,並“遊”出一個巨大的广东消費市場。截止到目前,徽州臭鱖魚在長三角區域銷售額超30億元、臭鳜鱼京津冀區域超10億元。广东
鮮為人知的单品是,這樣一款大單品,臭鳜鱼其原料魚基本來自廣東、广东江蘇和湖南等地,单品尤其是臭鳜鱼廣東省,集中了全國近40%的广东鱖魚養殖產量和80%的苗種供應,擁有豐富的单品養殖經驗和先進的技術。那這樣一個鱖魚養殖大省,有潛力打造“臭鱖魚”一類大單品嗎,該如何發力?
黃山黟品臻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臭鱖魚
解碼:臭鱖魚何以香飄四方
從徽州山間到全國餐桌,臭鱖魚以“聞臭食香”的獨特反差感,從地方小眾美食躍升為年產值超40億元的國民爆款。其破圈之路,無外乎有政策支撐、工藝革新和文化賦能三點。
作為徽菜的扛鼎之作,臭鱖魚在近年發展中享政策東風。黃山市先後榮獲“中國臭鱖魚之鄉”“臭鱖魚美食地標城市”等稱號,《徽州臭鱖魚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要實現徽州臭鱖魚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億元。數據顯示,2024年黃山市臭鱖魚加工量近6萬噸,加工產值突破57億元,整體帶動就業3萬餘人。
傳統臭鱖魚依賴自然發酵,周期長、品質不穩,加工企業使出渾身解數推動工藝革新。“我們嚐試縮短產品發酵周期,培養新型發酵菌種,最大限度保障臭鱖魚品質的均衡性。”黃山黟品臻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林告訴記者,企業在秉承傳統醃製技藝同時,還將低鹽健康食品理念融入其中。新工藝不僅“香”了臭鱖魚,更是讓“臭”成為可控的味覺標簽。
隨著臭鱖魚走俏市場,其“臭味IP”文化同樣出圈。會有人疑惑,臭的食物也能吃?其實不然,這背後不僅是消費者口味寬的表現,更是從獵奇嚐鮮到品質認同的躍遷。作為徽菜的代表菜,臭鱖魚擁有400多年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傳承,其獨特的“香臭”風味早已成為徽州飲食文化的標誌性符號,在臭與香、古與今的時光中,臭鱖魚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賦能。
探討:廣東能否複刻“臭鱖魚”
臭鱖魚市場表現不俗,引起行業關注,但其產業發展也存在短板。有數據顯示,黃山臭鱖魚加工原料的 60%來自廣東,顯然廣東鱖魚為黃山提供穩定的供應鏈支持,但在廣東卻鮮有見到“臭鱖魚”類似的大單品,背後原因值得探討。
有行業人士認為,打造大單品首要解決養殖端問題。以鱖魚為例,當前鱖魚全產業鏈條存在“斷層現象”,在中遊養殖環節多為分散經營。為打破鱖魚分散養殖問題,以梅州市梅江區為例,當地引入企業,打造鴻熙智慧漁業產業園,工廠化智慧養殖“新模式”讓養魚變得科技感十足、做到養殖全過程可控化,園區全麵建成後,預計可年產5000噸商品鱖魚。
鴻熙智慧漁業產業園內工廠化養殖車間
下遊加工端產品單一,同樣會導致大單品市場受眾偏少。針對市場受眾偏少問題,鴻熙智慧漁業產業園技術總監譚婧有自己的看法,企業借助京東電商平台大數據,分析廣東不同區域消費偏好,鎖定中高端消費者、年輕上班族和家庭用戶等目標客群,下來企業將有針對性開發臭鱖魚預製菜產品,借助京東物流配送網絡以及大數據營銷手段,精準把握市場需求,將企業優質鱖魚產品迅速推向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市場。
其次是大單品口味問題。廣東消費者對食材新鮮度的極致追求,也給大單品打造帶來一定啟示。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漁業加工流通協會會長周偉華表示,臭鱖魚是在特定的曆史文化條件下誕生的,具有其獨特性。對於廣東能否打造類似“臭鱖魚”大單品,他認為是完全有潛力的,首先是要學習“臭鱖魚”在品牌建設方麵的經驗,其次是結合廣東水產品養殖優勢以及食品保鮮、深加工技術,持續優化大單品打造。
在談到廣東能否複刻打造“臭鱖魚”大單品時,彭林以鱖魚為例談了相關看法。廣東在鱖魚養殖、病害防控等領域技術的領先是有能力延伸到臭鱖魚加工環節,甚至能開發出差異化產品,比如說即食的臭鱖魚罐頭產品,但是要打造大單品還需要關注其他方麵,比如品牌營銷。徽州臭鱖魚核心是徽菜文化IP的承載,也是其發展的關鍵,廣東要發展大單品需要在品牌營銷上進行突破,這是要核心解決的。
廣東要打造比肩“臭鱖魚”一類大單品,不僅僅是“複刻”這麽簡單,還要通過解決產品口味、品牌建設、市場營銷、養殖端等問題,才能在全國餐桌爭得一席之地。
撰文:黃俊傑
圖片:受訪企業提供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