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高校实验室常见职业健康危害与防护措施(二)

来源:时间:2025-04-22 03:05:25

3.2 物理因素

高校實驗室內一般有多種電器設備、高校電子儀器等,实验室常施這些儀器設備在待機、见职運行時會產生一係列物理危害因素,业健包括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康危噪聲、害防护措振動等,高校並會產生高溫、实验室常施高壓、见职低溫等不良環境。业健

高校實驗室職業病危害因素中的康危物理因素主要是輻射危害。高校實驗室工作人員在長時間接觸高頻電磁場、害防护措微波、高校工頻電磁場、实验室常施紫外輻射等輻射時,见职會出現全身無力、頭痛、頭暈、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另外對心血管係統也能產生不良影響。

在高校理工類專業的實驗室中,各類中小型工作站的服務器、機械加工設施、液氮等還可能引起中暑、噪聲聾、手臂振動病、激光所致眼損傷、凍傷等傷害。實驗室中的大型設備可產生高聲級噪聲,輕者會使從事該工作的人員煩躁不安,重者則會引發幻聽和精神緊張,甚至損害聽覺神經。

3.3 生物因素

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BSL)1~4標準實驗室中,都存在微生物汙染源,如病毒、細菌、真菌等致病性微生物。生物汙染源具有很強的生物傳染性,在培養和離心等操作過程中,容易形成氣溶膠,感染實驗室工作人員。一旦泄漏,輕者可以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染病,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公共衛生事件。

4 常見的實驗室職業健康損害

4.1 接觸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是敏感體質人員的皮膚接觸到過敏或刺激性的化學物質造成的。當皮膚長時間反複暴露於輕微刺激物(如洗滌劑或溶劑)時會發生慢性皮炎,接觸性皮炎在經常使用強力化學品或洗滌劑的人群中很常見。接觸性皮炎症狀的範圍可以從輕度發紅、幹燥到嚴重疼痛和可能致殘的脫皮、皰疹,常見的症狀有:皮膚變紅、間歇性幹燥、鱗狀皮膚斑塊、皮疹、水泡、灼熱或瘙癢、陽光敏感、皮膚破裂、皮膚僵硬緊繃等。

4.2 化學性皮膚灼傷

化學性皮膚灼傷是由化學物品直接刺激、腐蝕或者化學反應熱引起的皮膚損傷。一些化學物質可與皮膚、汗液、油脂發生化學反應,腐蝕皮膚角質層,釋放出大量化學反應熱。在開始時往往不太疼,待發覺時,部分組織已經灼傷壞死,並且會在後續的一段時間內慢慢擴展。如果皮膚暴露於強烈刺激物(如酸,堿,氧化還原性溶劑),會立即造成化學性皮膚灼傷。化學性皮膚灼傷治療效果差、康複速度慢。在高校化學、生物、醫學類實驗室中,能夠引起化學性皮膚灼傷的物質很多,例如鹽酸、硝酸、硫酸、高氯酸、氫氧化鈉等。

4.3 呼吸係統損傷

4.3.1 化學性肺炎

化學性肺炎是吸入具有刺激性的氣體或氣溶膠後,作用於上、下呼吸道黏膜甚至肺泡而產生的,症狀輕者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刺激症狀,如聲音嘶啞、咳嗽、咯痰、氣短及胸悶等,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長期接觸刺激性氣體或氣溶膠則可導致呼吸道黏膜的慢性炎症,表現為慢性支氣管炎、無症狀咳嗽、肺間質纖維化等。

如果在實驗室或工廠發生化學試劑大量泄漏,實驗人員一次性吸入大量化學試劑或吸入的化學試劑毒性、腐蝕性過強,可導致急性化學性肺炎,引發肺水腫,出現頻繁咳嗽、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低氧血症等表現,還可繼續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me,ARDS)。急性化學性肺炎患者死亡率高達30%~50%。

4.3.2 矽肺和過敏性肺炎

實驗室使用含二氧化矽的實驗材料,如實驗室內薄層色譜和柱色譜操作時使用的矽膠(m Si O2·n H2O),當少量吸入時,吸入的二氧化矽粉塵黏附在肺泡及氣管上麵,會產生氣短、胸悶、幹咳少痰等症狀。如果量大就會形成矽肺或過敏性肺炎,長時間反複吸入,可導致肺組織彌散性纖維化,引起矽肺。國外已有報道在牙科實驗室技術人員中發現了職業性塵肺病病例。

4.3.3 支氣管黏膜炎症

化學性支氣管黏膜炎症是以氣體、霧、煙等形式存在於空氣中的各類有毒化學品,對接觸人員的呼吸道支氣管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空氣中的有毒化學品的水溶性,與人體受損部位緊密相關。氯氣、氨氣等水溶性大的化學物質,可以大量溶解吸附在濕潤的呼吸道黏膜上,對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引起嗆咳,但不易深入肺泡;氮氧化合物、光氣等水溶性小的化學物質,可通過上呼吸道後進入肺泡,其化學屬性對肺泡等肺部組織產生嚴重損傷。

1995年天津醫藥科學研究所對262名工齡在10~30年之間,工作中長期接觸酸、堿、鹽及有機化學試劑的實驗人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發現共有246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眼、鼻、咽黏膜充血,輕度水腫,急、慢性炎症等,占查體人數的93.8%。

4.4 微生物感染

實驗室微生物造成實驗人員感染也是比較常見的職業健康危害事件。2019年12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在實驗老鼠中檢出布魯氏菌,後蘭州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對獸醫研究所的317名師生進行布魯氏菌檢測,發現96人血清抗體檢測為陽性,均為隱性感染。隨後在與該所有科研活動往來的高校、研究機構的人員及周圍居民中,發現多例布魯氏菌隱性感染。2003—2004年之間,新加坡、中國台灣的生物實驗室均發生了多起SARS病毒感染事件。

4.5 中毒

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實現:由呼吸道吸入、經皮膚吸收、通過消化道進入。化學物質大多具有體內生物毒性,一旦進入生命循環係統,會對生命體造成嚴重的毒害作用。在高校實驗室中,常見的有毒物質有:氰化物、砷、硫化氫、一氧化碳、醋酸胺、有機氟等,它們易引起中毒性休克;砷、銻、鋇、有機汞、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等,它們易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引起肝損傷、肝功能衰竭的有黃磷、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三硝基氯苯等;重金屬鹽可造成中毒性腎損傷;窒息性氣體、刺激性氣體以及親神經的毒物均可引起中毒性腦水腫;苯和甲醛的慢性中毒主要損害血液係統,表現為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貧血,嚴重時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汞、鉛、錳等可引起嚴重的中樞神經損害。在《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中,與化學品中毒相關的職業病(職業性化學中毒)是最多的一類。

在實驗過程中,常見的中毒原因是在實驗室內飲食,或者做完實驗後不洗手、沒有清潔掉口唇和沾染在手上的化學物質,導致飲食過程中被意外帶入體內。若長期持續這些不良行為,日積月累,可使體內蓄積的毒物數量達到引起中毒的水平。也出現過在實驗室內使用飲料瓶、無標簽容器盛裝化學試劑,而被人誤服中毒的情況。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實驗室生物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