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大学梦西域大地上,和田,北京這座新疆最南端的师资城市,與首都北京相隔千山萬水,圆和但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大学梦一切,又都與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北京聯係——今年是北京援疆的第28個年頭,在一批批援疆幹部人才骨幹的师资努力下,和田的圆和城市麵貌已經得到重塑,煥發出勃勃生機。大学梦在這一進程中,北京京和兩地青年以他們的师资熱情與才華,書寫著屬於和田的圆和青春詩篇,成為城市變革的大学梦重要推動力量。
首師大京疆學院學員牙生江
畢業後紮根邊疆 為家鄉教育奉獻青春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北京遠遠可見一片紅色建築聳立其中。师资走近看,開闊寧靜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勃勃生機與無限可能。這裏就是和田地區首所本科院校——新疆和田學院,如今它正敞開懷抱,準備迎接首批本科生的到來。“這是和田的第一所本科院校,是和田地區250萬人民所期待的。”新疆和田學院黨委委員、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繼青說。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24年5月31日,教育部批複設立新疆和田學院。截至目前,北京援和指揮部主動作為,投入北京援疆資金10.7億元助力新校區建設。據了解,新疆和田學院是在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和新疆維吾爾醫學專科學校的基礎上設立。新疆和田學院的成立,填補了和田地區高等教育中本科高校的空白。
在師資隊伍上,自2020年以來,北京先後選派兩批“組團式”援疆教師共18人來校支教。按照計劃,自2024年9月,“組團式”援疆教師每批將由原來的9名增加到18名,分別來自北京8所高校。王繼青表示,今年,教育廳批準學校招生計劃11100人,截至目前,已有近400名本科生被錄取,其中北京釋放的12個招生計劃已成功錄取了6名優秀學子。
新疆和田學院作為一個窗口,展示出和田高校教育發展中的北京力量。其實北京對和田的教育幫扶很早就已經開始。時針撥回到2012年,此前從未走出過新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牙生江享受國家政策,選擇到首都師範大學京疆學院學習雙語教育。
當時從和田到北京並不容易——首先要經過24小時的班車顛簸到烏魯木齊,再從烏魯木齊乘兩天一夜的火車到北京。牙生江記得很清楚,他和同學們抵達北京西站時已經是晚上十點多。
“我們一下火車首師大的老師們就迎過來了,熱情地跟大家打招呼,還幫我們拎行李。”那份溫暖令牙生江和他的同學們深受感動。當他們乘車來到首師大後,還有更大的驚喜:食堂裏一桌桌豐盛的新疆美食,正等待著牙生江一行的到來,新疆烤肉、抓飯、水果……每一口都充滿了家鄉的味道。後來牙生江才得知,由於擔心同學們吃不慣內地的飯,首師大專門從和田聘請了廚師前來掌勺。
在北京的第一年,牙生江和同學們全身心投入到國通語的學習中,並順利通過了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隨著漢語水平提升,第二年他們開始正式學習中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課程。生活上,牙生江和同學們也得到了額外的照顧和關懷。在一次座談會上,牙生江隨口說自己從未見過大海,想看看海。校黨委書記立即打電話安排,次日,600多名學生便分批踏上了北戴河之旅。“學校在各個方麵都幫我們安排得特別周到。”牙生江感慨道。
首師大京疆學院的學習經曆,在牙生江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教書育人的種子,之後的歲月裏這顆種子逐漸生根發芽,茁壯成長。2014年畢業後,懷揣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深情,牙生江回到和田市阿克恰勒鄉,成為一名雙語教師,立誌用教育的力量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如今,牙生江已經是阿克恰勒鄉第二學校的校長。
這些年來,牙生江不斷感受到家鄉和田的變化,尤其是阿克恰勒鄉中小學校的蛻變——從爐火取暖到暖氣普及,從一塊黑麵包搭配雞蛋牛奶的簡陋午餐到學校食堂的豐盛菜肴……這一切都烙印著北京援建的印記。同時,他也親眼見證著阿克恰勒鄉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自2017年教材改革以來,孩子們的語文科目期末考試平均分從三四十分躍升至六七十分,甚至有的達到九十多分。
“我把首都師範大學教給我的最優秀的教學理念帶到了邊疆農村,讓家鄉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與城裏孩子同等的教育機會,這是最令我驕傲的事情。”牙生江說。
新玉歌舞團舞蹈演員努爾比亞
在北京學習舞藝 回家鄉演繹《五星出東方》
在教育援疆之外,北京與和田的文化交融亦綻放出耀眼的光彩。7月24日至25日,由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出演的大型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和田影劇院駐場演出。這部劇是北京市和新疆深入推動文化潤疆的重點項目,由北京市委宣傳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出品。
走進和田影劇院,大廳兩側擺滿了大型舞劇《五星出東方》的海報,“奉”“春君”等一位位已被人們熟知的人物呼之欲出;在舞台上,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的演員們正全神貫注地進行最後的緊張排練。努爾比亞·木塔力甫是劇中主人公春君的扮演者,她是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的舞蹈演員。2021年4月,努爾比亞與舞團其他八名舞者一同前往北京歌劇舞劇院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係統學習。這段經曆讓她們不僅技藝大增,更在表演細節上深受啟發。
“北京的老師們不僅僅是在跳舞,他們甚至在每一個呼吸間都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之中。”努爾比亞回憶道。2021年6月,《五星出東方》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由北京歌劇舞劇院與和田地區新玉歌舞團共同演出。當時,努爾比亞還是飾演群眾角色。如今,北京演藝集團把《五星出東方》在新疆的演出權無償授予新玉歌舞團。在新疆和田的駐場演出中,所有角色均由新玉歌舞團的演員們出演,這一次,努爾比亞飾演主角春君。
為了完美呈現這部舞劇的舞美效果,今年6月,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的支持下,和田影劇院對劇場舞台做了提升改造,增加了滿足演出標準的燈光設備,安裝了全新的投影紗幕、舞台軟屏幕等,展現尼雅遺址原貌、考古工作現場等實景影像。此外,北京歌劇舞劇院的演員們還曾專程來到和田,對新疆演員進行一對一指導教學,努爾比亞提起排練時自己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不會演哭戲。
“我們跳舞時從來都是歡快的,熱情洋溢的,不會哭著表演。”努爾比亞說,北京老師提點她:“站在舞台上,你就是春君,不是努爾比亞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努爾比亞,她體會到了表演的深層含義——必須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和情緒中。前幾天,舞劇演員們參觀了和田博物館,當他們看到牆上掛著《五星出東方》的宣傳海報時,努爾比亞激動不已:“哇,好神奇!是我在演春君,感覺非常榮幸!”
對於努爾比亞來說,在家鄉和田演出比在北京演出更加激動人心,因為《五星出東方》一劇正是以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錦護臂為故事核心改編的。因此,當她用舞蹈來詮釋這一故事時,感到格外自豪。“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用舞蹈的藝術形式傳播和田的文化,讓更多人深刻了解這片土地的曆史和文化。”努爾比亞深情地說。
“我們推動《五星出東方》常態化駐場演出,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這部文藝精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希望更多人特別是來和田的遊客能夠走進和田影劇院,一起領略舞劇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感受和田厚重的曆史文化。”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和田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琚小紅表示。
和田團城導遊謝姆西凱麥爾
團城改造換新顏 從北京回到家鄉做導遊
白鴿從亭子撲閃落下,閑散地踱著步子等待遊客們的投喂;“阿以旺”式的土黃色建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每一塊磚瓦都在訴說著厚重的曆史……新疆姑娘謝姆西凱麥爾·阿不都力買買提的家,就在和田曆史風貌街區團城的巷子深處。今年24歲的謝姆西凱麥爾昵稱“小謝”,旅遊管理專業出身的她目前是一名導遊。小謝對家鄉團城的每一寸土地都無比熟悉,而對於北京她也毫不陌生。
小謝的父親早年間在北京從事玉石生意,她和兄弟姐妹們從小也是在北京長大的。2016年,北京市投入援疆資金1.53億元,啟動和田團城改造工程。短短幾年間,曾經簡陋的把子牆房屋被改建成了異域風情的三層小樓,居民們在樓上居住,樓下則是商鋪或出租房。煥然一新的團城,讓小謝一家決定重返故鄉。小謝的爸爸還親自設計了自家的樓房——飛簷翹角、朱牆碧瓦,再加上傳統的花格窗,京味兒十足。
小謝打小兒喜歡服裝設計,初中畢業後還曾在北京服裝學院上過一年培訓班。不過高考時她與心儀的北京服裝學院擦肩而過,被另一所高校的旅遊管理專業錄取。如今回首,已是“名導”的小謝覺得這似乎也是一種冥冥中的安排,“團城現在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我喜歡的服裝設計和我所學的旅遊管理都能派上用場。”
在小謝看來,團城人文氛圍最濃的區域是中心廣場附近。北青報記者在這裏碰到一位維族大叔,他正拿著剛切好的大塊西瓜,不停地遞給來往的路人:“免費的西瓜,都來嚐一嚐啊!”據大叔介紹,這是街道組織的惠民活動,他們每天最多能送出100多個西瓜。旁邊幾位外地遊客聽到有免費的西瓜,也紛紛圍上前品嚐:“這西瓜可真是太甜了!”
一位來自北京的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抵達和田後,當地人的熱情始終在感染著大家。“有時候我們去一些店裏逛,哪怕不買東西,老板也會很耐心地接待,還會詳細地告訴我們和田夜市等活動的信息。”旁邊另一位女士則表示,她之前對新疆的印象是“荒涼和相對落後”,但當踏上和田這片土地之後才驚訝地發現,這裏的現代化程度與其他城市並無太大差別,“我看到和田的很多建築上都有北京援疆的標誌,這恰恰也是北京援疆成效的最佳體現。”
北京少年宮和田研學團 近距離認識新疆
與當地小朋友成密友
7月23日,北青報記者在和田昆岡機場遇見了一群特別的乘客——32名來自北京少年宮的孩子,他們是來和田參加京疆青少年和田采風交流活動。在過去一周時間裏,他們的足跡遍布和田博物館、團城、稻香村等地。他們與當地的孩子們以畫會友、深入交流,收獲了快樂與友誼。此外,孩子們還參觀了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近距離觀摩援疆叔叔阿姨們的工作場景,直觀體驗感受“首善 實幹 團結 奉獻”的北京援疆精神。
此次活動帶隊老師、北京市少年宮美術部部長紀東告訴北青報記者,此前他們到和田縣罕艾日克鎮稻香村“踩點”時,提出想讓村子裏喜歡畫畫的孩子們都參與進來。“當時稻香村的一位對接人曾告訴我們,預計會有七八個孩子參加。然而活動當天,來了將近40個維族小朋友。”孩子們如同一群歡快的小鳥圍在紀老師身邊,眼中閃爍著對藝術的渴望與對生活的熱愛。那天,紀東單獨給稻香村的孩子們上了一節美術課。
“孩子們告訴我,他們現在非常幸福,他們愛這片土地,愛爸爸媽媽。他們家裏有電動摩托車、農用三輪車。還有孩子自豪地說,自己家還有汽車。而且,孩子們都懂得感恩,他們會指著家門口北京援建的標誌說‘我知道、我懂’。”紀東說,孩子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文化的渴望以及對北京援疆工作的認識,都讓他深受感動。
離別時,北京孩子們將帶來的小禮物送給和田的小夥伴們,有人送出了京劇臉譜,有人拿出了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而和田的孩子們同樣回贈以當地的小飾品等禮物。今年15歲的賈馨媛送出了一個書簽和一套水粉顏料,獲得了維族女孩回贈的一串首飾。賈馨媛還加了一位維族女孩的微信,對方依依不舍地跟賈馨媛告別,並叮囑她以後再來和田時一定要來找自己。
“我本來覺得,北京與和田這兩座城市距離這麽遠,大家的思想差異也會很大。但在這裏,我聽到了和田小夥伴們的夢想,有個女孩想成為軍人,也有人想成為醫生,大家的夢想其實都差不多。”賈馨媛說,“我們都是女孩子,我們都有一顆愛國的心,這份共同的情感讓距離不再是障礙,讓我們的心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