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修舊如舊的祠堂,觸摸曆經滄桑的引领蠔殼牆,感受時光的起广气神流轉;體驗紮染技藝,領略舞獅風采,村精感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獨特魅力;步入路邊的咖啡館或小飯店,品味一杯香醇的面大行动聚东农拿鐵,享受一桌美味的示范農家佳肴……隨著深中通道正式通車,鄉村旅遊的風也吹到了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為村集體每年帶來超44萬元的收入。
作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首批典型村,雍陌村的發展軌跡,折射出全省各地在推進“百千萬工程”時,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當作重要抓手,全麵發力、加速推進所取得的斐然成效。
依山傍水的宜居村莊、錯落有致的鄉間庭院、熱情融洽的鄰裏關係……當前,南粵大地上掀起“五大行動”的熱潮,各地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麵”,充分發揮全國文明村、省級典型村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靚起來、鄉村治理強起來、文明新風撲麵來。越來越多的村莊實現了從外在顏值到內在氣質的全麵升華,精神文明建設化作老百姓觸手可及、深入人心的美好現實。
環境整治“不鬆勁”
鄉村“顏值”再提升
走進茂名電白區沙琅鎮尚塘村,一個個“農家小苑”裏,農具放置有序,禽舍雞鴨成群,菜園瓜果飄香,綠植鮮花相映,再不複“髒、亂、差”的村莊麵貌。
尚塘村的華麗蝶變,是全省各地深入推進村莊清潔行動的生動縮影。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各地以治理村莊垃圾、廁所、汙水、“三線”、亂搭亂建等為重點,努力建設“幹幹淨淨、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的美麗鄉村。
人居環境的改善是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的基石,也是村莊長遠發展的有力支撐。然而,如何將環境的 “一時之美” 轉化為 “持久之態”?這成為各典型村探索的核心。
規劃引領是關鍵一步。佛山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堅持“製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治村理念,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規章製度、打造專業的紫南市政管理團隊等多方麵下功夫,實現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管理。中山沙溪鎮龍瑞村在大規模實施“三線”整治行動之前,深入考量村民生活習性,兩度優化整治方案,成功清理村內雜亂的 “三線” 網絡,讓鄉村天際線重歸清朗。
紫南村河道清澈,與周圍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農村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主陣地,讓鄉村淨起來、綠起來、美起來,綠美廣東才會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汕尾陸河縣水唇鎮螺洞村因地製宜,以山水稟賦和客家文化為主題,以樹影竹韻為生態的旅遊主線,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古樹公園。東莞中堂鎮潢湧村在村內打造了560畝美麗田園樣板,以“鳳凰田園,魚米之鄉”為主題,通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優化綠色生態環境等措施,打造了一個集種植、觀光、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田園,不僅美化了村莊環境,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
在珠海蓮洲鎮,蓮江村依托村中大片的榕樹,著力打造“榕樹之鄉”,在尊重自然、保持鄉村原風貌的基礎上,優先選擇本地榕樹種苗為種植原則,不僅利用閑置地塊打造了1500株榕樹集中種植區,還圍繞蓮江村重要交通節點、道路兩側綠化帶,結合騎行、慢行係統構建完整的榕樹風貌帶,吸引了不少村民、遊客在此休閑娛樂,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螺洞村因地製宜,以山水稟賦和客家文化為主題,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古樹公園。
門前種菜、屋後種果,家在綠中、人在景中……推窗見綠、四時常綠、處處皆綠的生態美景正在南粵大地上競相湧現。
農房舊貌換新顏
鄉村產業煥新機
三鄉鎮雍陌村立村近千年,古建築、古祠堂、古樹名木遍布。漫步在雍陌上街,青磚、木門、石板街映入眼簾,統一而不單調的標識標牌設計搭配極具嶺南風格的裝飾元素,相映成趣。
雍陌村的古街巷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林伊晴攝
這處風景,既是雍陌村引以為傲的“網紅打卡地”,也是該村推動典型村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切入點。“我們聘請了設計團隊,對雍陌鄭公祠至鄭觀應故居段120米共37棟房屋采取‘一屋一策’的方式進行保護性修繕,其中對於傳統風貌建築采取傳統建築掛牌的形式,列入村級保護名單,並遵循‘修舊如舊’的理念進行修繕或改造提升。”雍陌村第一書記阮鋼輝介紹。
雍陌村將保護與開發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對古建築、古民居進行修繕或改造提升時,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並采取傳統建築掛牌的形式,列入村級保護名單,保存了傳統村落的曆史文脈、曆史積澱和整體風貌。林伊晴攝
在奮戰“百千萬工程”的進程中,用心答好風貌管控提升必答題。近年來,廣東各地結合鄉村特色,加強農房規劃建設管控,塑造農房特色風貌,讓鄉村“美”出新高度。
盤活既有資源、關注本土文化,是廣東走好農房風貌品質提升之路的“秘訣”。惠州惠東縣平山街道碧山村按照各村民小組的實際情況,推動特色主題村落改造。在碧山村中心的三個村民小組,進行外牆粉刷、繪製牆繪、樓道刮白、維修破損路麵、補植綠化等工作。而在客家圍屋曆史建築豐富的古祝山村民小組,則采用漢字文化主題的牆繪對老建築進行提升,既保住了客家圍屋古樸的風格,又讓原來又舊又亂的老屋煥然一新,牆繪和客家圍屋相互搭配,展現出全新的魅力。
碧山村按照各村民小組的實際情況,推動特色主題村落改造。碧山村委會供圖
村子美了,人氣旺了,也更吸“金”了。雍陌村對沿街建築進行統一改造之後,引入餐飲店、藝術工作室等業態。如今,雍陌村不僅有了網紅餐廳、茶室和咖啡館,還有不少曆史文化打卡點和民俗研學機構。“現在來到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不少人經過都會來問有沒有紀念品可以出售。”在村裏開起了醒獅工作室的村民許貞貞說。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散落在南粵山水之間的美麗鄉村既有“顏值”也有“氣質”。
鄉村掀起文化熱潮
“家門口”享文化盛宴
赴鄉村看一場展覽、聽一場藝術講座、體驗一門特色手工技藝……如今,以一個文化空間點亮一座村莊的“奇跡”,在廣東不少典型村悄然發生。
在中山南朗街道崖口村,孩子們在崖口飄色展覽館裏參加崖口龍獅訓練班,體驗南朗崖口飄色文化的獨特魅力;雲浮簕竹鎮良洞村將古建築改造成村史館,定期舉辦粵樂社等活動,將9個姓氏的良洞人緊密團結在一起……
學生踴躍參加“探尋崖口飄色 領略非遺風采”八音鑼鼓體驗活動。中山市“百千萬工程”指揮辦供圖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各地在開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時,深入挖掘鄉土資源,充分利用鄉村文化遺跡、曆史建築、民間技藝、田園風光等文旅IP資源打造鄉村文化空間,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設計語言講好鄉村故事,留住鄉情鄉愁。除了閱覽室、鄉村博物館、村史館等,近年在城市裏新興的粵書吧、粵文坊等新型文化空間,也延伸到了廣東鄉村。
江門鶴山市共和鎮來蘇村建起擁有上萬冊藏書的來蘇農家書屋,並配齊空調、電腦等設備,為村中孩子們打造舒適便利的閱讀空間;坐落於東莞南社村古村落的蘭香書院,是一個極具嶺南廣府文化特色又充滿現代設計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該空間設置了開放式閱讀區、文創空間、文明超市、遊客休憩區、綜合服務區等,是一個圖書閱讀、研學交流、文化活動相結合的智能圖書館,藏書2.8萬餘冊。村民、遊客們除了可以在這裏休息閱讀,也可以到二樓的南社村史館參觀,了解南社村的曆史變遷和古老文化。
當下,廣東各地積極強化鄉村文化空間的規劃與布局,高效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以及文化站等多樣化公共服務設施資源。在嶺南書院聆聽一場別開生麵的 “音樂黨課”,在文明實踐中心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已然化作眾多村民在閑暇時光裏熱衷追逐的 “新風尚” 與 “新潮流”。
農文旅融合發展
繪出鄉村好“豐”景
時值小雪時節,“中國蠔鄉”程村鎮紅光村也進入到生蠔上市的旺季。這個有著“中國蠔鄉”美譽的鄉村,近年來立足資源優勢,打響“中國·陽西程村蠔美食節”文旅品牌,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打卡”,探索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紅光村立足資源優勢,打響“中國·陽西程村蠔美食節”文旅品牌,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打卡”。許王榮攝
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發揮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效益。近年來,廣東各典型村因地製宜,深度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提檔升級,帶動鄉村文化資源“活起來”。
來蘇村打造山水人家文旅項目,建設集山水田園、健康養生、茶文化、水資源、古建築文化為一體的鄉村自然生態景區,每年為村裏增收50萬元以上。廣州呂田鎮蓮麻村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精心打造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線路,打響穗北紅色戶外課堂。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進鄉村旅遊集聚區(村)建設,培育生態旅遊、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態,推進鄉村民宿規範發展、提升品質。
文旅無疑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詞。但若缺乏統籌主體,鄉村文旅或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大力推進農文旅發展的過程中,不少鄉村探索出了一條以“專業文旅運營團隊+村集體”共同發展的特色路徑。廣州市增江街道大埔圍村引入第三方公司,實行“企業+農民”合作模式,因地製宜打造集紅色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等為一體的研學旅遊全產業鏈,遊客量大幅攀升,打響大埔圍文旅品牌。雍陌村以強村公司統籌村內文旅資源,引入職業經理人進行專業化運營,由職業經理人團隊開展實操培訓,逐漸培養形成本地專業化民宿運營隊伍,還帶動了新業態發展達到14家,賦能村集體每年增收超44萬元。
“移”出好風氣
“易”出好風尚
“紅事新辦,白事簡辦。”這是電白區沙琅鎮尚塘村委會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裏的要求,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尚塘村16個自然村的紅白理事會成立以來,共協助群眾簡辦紅白事50餘起,幫助群眾節省開支達50餘萬元,形成了革除厚葬薄養舊俗陋習,崇尚科學文明祭祀新風尚。
走進碧山村古祝山村民小組,迎麵便能看到以“村規民約”為主題的牆繪,村裏成立紅白理事會,推動理事會成員用“鄉音土話”講解大操大辦、攀比浪費之風等帶來的危害,村中風氣逐漸為之一新。
碧山村通過設置道旗標語、繪製牆繪等手段,讓文明新風逐漸浸潤人心。碧山村委會供圖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
近年來,各地大力實施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積極作用,因地製宜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從簡辦席,遏製高價彩禮、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來蘇村在傳承近千年的鍾氏先祖家訓基礎上去粗取精,形成“孝悌倡廉”“忠信禮義”為精神內核的十二條家風家訓,形成良好的村風民俗,並針對陳規陋習等製定《共和鎮來蘇村移風易俗工作指引》,因地製宜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村規民約真正成為全體村民共同維護和自願遵守的管村治村行為指南。良洞村巧用“積分製”管理製度,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文明鄉風建設積極性。根據積分排名前列的村民們不僅能在表彰大會上領取獎狀,還能憑手裏的積分券到積分超市兌換禮品。滿滿的儀式感、實實在在的獎勵,鼓勵村民們繼續努力,繼續爭當積分製管理最積極的參與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將村規民約改編得更通俗易懂、大力推廣“積分製”等經驗做法……不斷凝聚起鄉村治理的向心力,激發村民參與“百千萬工程”、村民共建文明鄉村的磅礴動能。放眼廣東各地,村規民約正在加快實起來,激勵機製正在加快建起來,移風易俗更加有章可循,文明新風培育更加有力。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林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