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工況模型計算結果及風險評估見圖6。闽江從圖6可以看出,竹岐隨著來流量的水源增加,峰值時間逐漸提前,地农峰值逐漸降低,业生应急波動範圍逐漸降低;隨著排放時間的活风增加對各個特征值的影響並不顯著;隨著輸入汙染程度的增加,峰值時間略有增加,险评峰值逐漸增大,估及波動範圍幾乎不變;不同排汙地點對於各特征值影響顯著,策略越靠近排汙口發生排汙事件的闽江影響程度越大。白沙鎮排口突發水汙染排放時取水口汙染物峰值時間出現最早,竹岐閩江來流突發水汙染排放時,水源取水口汙染物峰值濃度較高;水質指標方麵,地农取水口處總磷最容易超過高風險限值;CODMn均在低風險限值以下;氨氮在特枯年、业生应急汙染程度輸入較高的活风情況下也會出現高風險,在運行管理過程中需要重視。
參考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結合取水口氨氮、總磷和CODMn峰值濃度,對各工況進行突發水汙染事件風險等級劃分,並製定汙染應急調控標準,見表4。按照表中所述,在各汙染工況下,取汙染程度最高的水質指標確定該工況最終風險等級劃分結果。詳細應急調控步驟如下:
(1)得知發生突發水汙染事件後,迅速到達汙染現場,在控製汙染源繼續釋放的同時,確定汙染源位置,測量汙染源濃度和汙染擴散範圍,估算已發生時間,根據現場情況判定汙染風險等級,形成應急調控預案。汙染物濃度風險等級若為低風險,視情況選取應急調控措施並正常輸水;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則需閉閘調控,必要時采取局部處理措施。
(2)結合應急調控預案,預估汙染事件發生趨勢,確定汙染峰值濃度和對應的預警時間;然後通過綜合考慮風險等級及預警時間,確定汙染事件的緊迫性及時處理的可能性;閉閘調控時,考慮水庫實際情況,對泵站取水口進行調控。確定汙染源位置、各水質指標峰值時間、峰值濃度及其在潮汐作用下最終的波動範圍,根據調控目標對泵站取水口進行調控。
(3)根據處置後的水質是否達到指標考慮是否啟閘。
本文通過專家分析法,對閩江流域竹岐段水源地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風險辨識,采用矩陣LS法對辨識結果進行風險等級評估,建立平麵二維水質水動力模型,對風險等級較高的竹岐水源地突發水環境汙染進行結果預測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相較於不同排放時間及不同汙染程度,不同來流量對於峰值時間、峰值濃度、波動範圍影響較大。隨著來流量的增加,峰值出現時間逐漸提前,最早為58 h;不同來流量對於取水口氨氮峰值濃度的影響較大,最高為1.40 mg/L;來流量的增加能加速水體置換速率,減少區域內氨氮聚集,有利於減小取水口處氨氮濃度的波動幅值,最小為0.01 mg/L。
(2)排口位置對於取水口影響顯著。白沙鎮排口水汙染排放時,取水口峰值時間出現最早,相應預警時間最少;相同條件下,閩江來流突發水汙染排放,取水口峰值濃度較高。此2種情況應予以重點關注。在潮汐作用下,西海岸排口對取水口會造成一定影響。
針對閩江竹岐水源地突發水汙染事件,需結合應急調控預案預估汙染事件發生趨勢、確定汙染事件造成峰值濃度、允許采取措施的預警時間及其在潮汐作用下最終的波動範圍,綜合考慮風險等級及預警時間確定汙染事件的緊迫性和及時處理的可能性,根據調控目標對泵站取水口進行調控,及時有效地處理水源地突發水汙染事件。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水力發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氨氮,風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