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6日從蘭州大學獲悉,解析該校生態學院教授龍瑞軍團隊從全球反芻動物腸道古菌基因組目錄角度,反刍係統解析了全球不同反芻動物腸道古菌的动物組成、多樣性和功能,肠道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古菌供新為甲烷減排提供了新思路。为甲烷减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排提
龍瑞軍介紹,思路甲烷是解析全球變暖貢獻率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在20年周期內,反刍甲烷的动物全球變暖潛力約為二氧化碳的82.5倍。反芻動物的肠道甲烷排放占全球人為甲烷排放的30%至32%,降低反芻動物甲烷排放對全球畜牧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古菌供新
由於反芻動物甲烷的为甲烷减生成主要由胃腸道,尤其是排提瘤胃中的古菌產生。因此在此次研究中,龍瑞軍團隊通過收集和整合2270個反芻動物腸道宏基因組樣本,建立了全球反芻動物腸道古菌基因組目錄。
通過對比不同反芻動物不同腸道部位的古菌組成和功能,研究團隊發現,古菌的組成在種間和不同腸道部位上差異顯著。同時,研究團隊還發現古菌可能攜帶抗生素和金屬抗性基因、可移動遺傳元件、致病因子、群體感應元件及古菌病毒組。
“該目錄的構建將為反芻動物腸道古菌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同時也為推動理解反芻動物腸道古菌生態,以及反芻動物甲烷減排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撐。”龍瑞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