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剪紙,從鄉土舞台到現代市場的潮州剪纸千年心潮 | 非遺農韻,時長共5分46秒)
黃朝陽的从传剪紙工作室位於韓江西岸的潮安浮洋鎮的新安村內,和舊時“新安寨”隔著四五排民房和一條小河。现代工作室取名為“躍然齋”,心潮走進“兩進”風格的潮州剪纸工作室,零星的从传光線從屋頂的玻璃上穿透下來,打開燈,现代那些民風民俗、心潮花鳥蟲魚、潮州剪纸潮州戲曲就在他的剪刀下紛紛“躍然於紙上”。
2006年,潮州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動中迅速發展,千百年來持續不斷記錄下花果、走獸、人物等南國風情,再到如今“供品花”在潮州人的信俗活動中依然占據重要地位,剪紙一直存在於潮州人民的生活中。
“這是我的使命。”黃朝陽是潮州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年前他從深圳回到潮州,一直在潮州剪紙中深耕、傳承、研究、創作,潮州剪紙已經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潮州剪紙已經成為黃朝陽一生的事業。
緣起:本土化的剪紙技藝
在潮人的故事裏,“剪紙”一直相伴相生。剪紙最開始出現在潮州,隻是一項伴隨著漢族遷徙而來的中原技藝。
黃朝陽所居住的新安村,先民多為韓江上遊來此定居的客家人,南宋地理著作《輿地紀勝》談廣南、福建的語言時說:“雖境土有閩廣之分,而風俗無漳潮之別”,宋元時期閩南遷潮者也移民至此,幾千年來,中原儒家文化、閩文化、移民回流帶入的東南亞民族文化等在韓江兩岸相互融合,形成了麵貌獨特的潮州文化。
潮州地區人口到清中葉爆發,漸漸出現糧食不能自給的局麵,這一時期,“精耕細作”逐漸成為潮州農事生產的特點,民眾的審美隨之朝著“精雕細鏤”的風格變化,民眾的行為也開始在信俗活動,祭祀之風上盛行,來自中原的剪紙技藝開始有了潮州人自己的曆史底色和鄉土風格。
舊時的潮州,“剪紙”這一項工作由農村婦女們承擔,每當中秋節拜月,各家各戶在門前支起供桌,彩紙做成的的彩塔、人物、彩燈彰顯各家主婦的巧思,“功不厭細”的潮州婦女會在每個物品上麵都貼上精湛的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有一較高下、接受眾人評判的意思。“賽桌”賽過一年又一年,技藝在鄉土中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我的第一個老師就是我的奶奶。”黃朝陽奶奶準備的“賽桌”,就是他剪紙的“第一課堂”。
2004年,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楊堅平主編《潮州民間美術全集·潮州剪紙》一書,收集的潮州民間傳統剪紙354件,依靠“心口相傳” 的潮州剪紙得到了歸納和整理。
現存於潮州市司馬浦鎮的一件清雍正年間的作品《蝙蝠》,代表了潮州剪紙最初的榮光。以棕色絲線剪成,采用“花中有花”的手法,在“蝙蝠”外輪廓點綴上“蓮花、梅花”等吉祥圖案。
《蝙蝠》
發展:鄉土祭祀中的民間信仰
時至今日,黃朝陽剪刀下的“雙喜牡丹、鉤藤、蝙蝠、石榴”依然保留著《蝙蝠》那樣構圖飽滿,寓意含蓄的風格。
“祭祀用的一些花,我們潮州就叫‘供品花’,要在現場對著供品一一剪出來。”每年農曆九月廿九都是新安村一年一度祭拜的大日子。當天,村子裏的氛圍就會逐漸熱鬧起來,一同活躍起來的還有潮州剪紙的過往。
黃朝陽在村裏每年九月廿九的祭拜活動上剪“供品花”。
祭拜活動中,人們用食物感謝神明庇佑下所能擁有的豐足,食物上覆蓋的剪紙作為傳達這一感念的信箋,這一形式在如今的鄉土祭祀中依然可見。這些剪紙在審美上盡可能突出充實的鄉土精神,其藝術形象指向卻有更加深厚的意義追求:求吉求安、驅邪避惡、祈福禳疫。
從中原大地到嶺南鄉土,再從鄉間信俗去往現更大的舞台,曆史的脈絡就像剪紙的過程一樣,模樣逐漸清晰。
潮州美術館內珍藏著黃朝陽收集整理的“供品花”樣式。
近年來,潮州市湘橋區充分發揮祠堂“遍布城鄉各地、聯係群眾麵廣、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特征,各祠堂文明實踐站(點)以本村傳統民俗特色文化為主導,發掘本村熱心人士和有號召力的鄉賢組織策劃好傳統民俗特色文化活動。百年不斷的民眾祭祀與民間美術共生,長久地“信鬼而好祠”為民間剪紙藝術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紮實的土壤。自給自足、聚村而居、血緣關係和宗族化等傳統農業社會行為讓剪紙技藝在潮州鄉土中不斷繁衍,不曾斷代。
在潮州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潮州剪紙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們的“群舞”讓發生於鄉土的技藝,逐漸走出鄉鄰的羈絆去向不同的舞台。傳承人張湘明設立了“張湘明剪紙藝術館”,以個人專館打造文化遺產優勢品牌,不定期為社區老人、婦女、兒童開展潮州剪紙學習班;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的新地標“SWA”,則由潮州剪紙人陳傳生與陳斯嘉聯手打造,在潮汕的故土上用“剪紙”迎來送往匆匆的旅人;2024年除夕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攝製的《龍的傳人》驚豔亮相,在總時長約90秒片子中,鏡頭聚焦潮州有近10秒時長,黃朝陽精彩演繹潮州剪紙,將潮州厚重神秘的人文曆史凝結其中。
走下舞台,走出鏡頭的黃朝陽,會出現在“送技下鄉”、“非遺進校”的活動中。自2022年5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十七條生效,該條款積極倡導職業學校引進技能大師、勞動模範、手工藝專家及非遺傳承人等高端技能人才。他們能夠以全職或兼職教師的身份,或通過建立工作室等途徑,積極投身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及技藝傳承等核心任務中。
黃朝陽參加活動的照片,他都會收集起來掛在工作室牆上。
雖然在高等院校會開展培養以研究為主的複合型人才的剪紙課程,也會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剪紙教學,但在黃朝陽看來,潮州剪紙的傳承缺少鄉土中國社會裏最重要的動力--“創立家業”。“沒有人會把它當作一個賺錢的生計,自然就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做。”
傳承:走向變革的傳統技藝
潮人善經商,潮州的剪紙作坊曾輝煌一時,但隨著新興文化對古俗舊習的審美趣味構成某種程度的衝擊與消解,潮州剪紙也必然會發生變革和轉化。
潮州的廣濟橋有一個小攤是專門為黃朝陽準備的,遊客們如果偶遇他,剪名字、剪小像、甚至是剪店鋪的Logo,黃朝陽都十分熱情。
2019年潮州市出台《關於進一步推動潮州文化繁榮發展的意見》,其中一條指出:“以促進文化繁榮的發展目標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團體和創意人才,推出一批有深遠影響力的文藝原創精品。”
黃菊是在廣濟橋認識黃朝陽的,作為潮州的00後文創設計師,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她並沒有把印象中“就是貼在供品上的喜花”當作可以售賣的文創產品。“他教的不僅僅是剪紙技法,那些潮州的民間傳統習俗文化,他也在努力地告訴我們新一代潮州人。”對於文創市場,黃菊深知“在滿足現代審美和實用需求的前提下,再走文創生產性道路。”她推出了遊客使用場景較多的折扇,可以方便帶回家的冰箱貼,都是讓潮州剪紙在“現代生活中重現和傳播”。
黃朝陽展示融合了自己的剪紙作品的折扇手信。
在非遺文化頗豐的潮州,潮州剪紙將如何進一步創新銷售模式實現現代轉化,融入更大的市場?同樣屬於“廣東剪紙”瑰寶的“佛山剪紙”,或許是一個範例。
2023年,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將剪紙車間改為敞開式,實施體驗式營銷,吸引眾多遊客,銷售額大增。藝術社還建立網站,推廣剪紙產品至政務、商務等領域,使其成為文化禮品和旅遊紀念品,讓人們看到傳統藝術在不斷創新和變革中所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
潮人無論身處何方,都堅定地維護著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群體認同感,對故鄉懷有深深的眷戀。遊神賽會、祭祀分肉、拜月夜遊、酬神演戲等民俗活動,潮州剪紙皆生於斯。剪紙作為潮州文化重要的一支脈絡,潮人要漸漸走出在文化中“內向”的固守特性,在守住自己根脈的基礎上進行時代麵貌的開創,將潮州剪紙中璀璨的鄉土文化逐漸“破土新生”,成為“非遺+”的下一個優秀範本。
采寫:南方農村報見習記者 巢芮
腳本:巢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