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錄於專輯
近期,多個地市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最严制度振兴梅州市強調,格的耕地丨市要以行政村為單位推動農用地規模化流轉,保护實現良田連片。委书汕尾市加快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记抓發展林下經濟。乡村中山市提出,落实探索打造連片跨鎮街萬畝級產業園區,最严制度振兴並借力亮化工程發展“夜經濟”。格的耕地丨市江門市致力於打造一個現代化新鶴山,保护並推動開平碉樓-赤坎華僑古鎮創建世界級旅遊景區。委书陽江市重視禾蟲種業和種養模式創新,记抓深入實施特色農業“雙十工程”。乡村湛江市強調,落实協同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帶、示範村建設,並做大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富民產業。肇慶市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清遠市提出加快打造千億級農文康旅產業。雲浮市強調,現代農業產業要下好“科技賦能”先手棋、打好“品牌賦能”主動仗。
梅州市委書記馬正勇:
把“小田”變“大田”
12月3日,梅州市委書記馬正勇來到豐順縣,深入鎮村建設一線,實地調研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強調要努力構建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的土地保護利用新格局。要以行政村為單位推動農用地規模化流轉,把“小田”變“大田”,讓經營者有動力種植、農戶有租金收入、土地收益有提升。要堅持規劃先行抓好建設用地騰挪整理,一村一策、化零為整,最大限度盤活低效閑置用地,優先服務保障圩鎮建設和產業發展。要因地製宜推進“空心村”優遷快聚,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自願有償退出,推動農村居住與生產分離。
汕尾市委書記逯峰:
加快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
12月2日,汕尾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套開市全麵推行林長製和綠美生態建設專題工作會議。市委書記逯峰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做好新一輪植樹造林準備工作,加強謀劃策劃,深入實施鄉村綠化行動。要進一步深化綠美集成式改革,加快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加快實現富民興村。
中山市委書記郭文海:
探索打造連片跨鎮街萬畝級產業園區
12月3日,中山市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召開。市委書記郭文海在會上強調,要堅定不移攻堅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以“工改”為突破口,探索打造“橫欄-古鎮-小欖”“港口鎮-西區街道”等連片跨鎮街萬畝級產業園區。要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要高標準建設好“香山古韻”“岐水流芳”兩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集中打造“十裏長堤、十裏花海”等“百千萬工程”示範帶。要堅定不移攻堅水汙染治理,誓把中山建設成更加美麗的嶺南水鄉。要徹底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因地製宜分類推動農房風貌管控提升,“一村一策”“一房一方案”加強鄉村規劃設計,以更高標準落實美麗圩鎮建設“七個一”要求。
借力亮化工程發展“夜經濟”
12月6日,市委書記郭文海到坦洲鎮調研“百千萬工程”推進情況。他強調,要借力亮化工程發展“夜經濟”,讓一河兩岸成為集聚年輕人創業、消費,群眾親水、樂水、慢生活的好地方,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要持續做好農房外立麵改造,因地製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庭院,不斷提升農房風貌管控水平和品質內涵。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深化“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係建設,大力探索基層治理平安穩定有序新模式。要高標準落實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要求,以典型鎮、村建設帶動全域出彩,圍繞“三年初見成效”節點目標謀劃好明年重點工作。
深化拓展“文化村長”進村居行動
12月7日,市委書記郭文海利用周末時間,到小欖鎮調研“百千萬工程”推進情況。他強調,要充分激發村民主人翁意識,做好房前屋後綠化美化、“門前三包”,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麗庭院,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舉辦全市性的鄉村青年創業大賽,吸引青年、大學生到鄉村自主創業。要深化拓展“文化村長”進村居行動,讓農村群眾“富口袋”更“富腦袋”。要堅定不移打贏打好“工改”、治水兩大攻堅戰,抓好存量農房外立麵改造和風貌提升。要深入徹底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持續打造美麗田園風景線。
江門市委書記陳岸明:
打造一個現代化新鶴山
12月5日,省縱向幫扶鶴山對接協調會在江門鶴山召開,市委書記陳岸明出席會議。會議強調,要堅持遠近結合,持續在打基礎、利長遠、增後勁上下功夫,“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幹”,推動鶴山縣鎮村發展“脫胎換骨”,打造一個現代化新鶴山。
推動開平碉樓-赤坎華僑古鎮創建世界級旅遊景區
近日,市委書記陳岸明到開平市“四不兩直”調研督導開平“百千萬工程”。他強調,要發揮開平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資源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高水平建設好運營好赤坎華僑古鎮,加快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產業園建設,加強開平碉樓的保護活化利用,推動開平碉樓-赤坎華僑古鎮創建世界級旅遊景區。要完善優化縣鎮村建設規劃,結合典型鎮村培育、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連線連片提升農村環境風貌。聚焦“一老一小”,不斷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加快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碎片化土地資源。
陽江市委書記盧一先:
加強禾蟲種業和種養模式創新
12月3日,市委書記盧一先調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民政工作,強調要抓好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因地製宜打造風貌示範帶,廣泛凝聚各方力量,推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要抓好典型縣鎮村建設,推動第一批優化提升、第二批加快建設達標。要抓好富民興村產業,加大對禾蟲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強化基礎研究和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強禾蟲種業和種養模式創新,推動實現產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深入實施特色農業“雙十工程”
12月4日,市委書記盧一先到陽東區調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強調要加快推進農房微改造、風貌示範帶建設等工作。要深入實施特色農業“雙十工程”,加大對特色產業支持力度,在良種培育、產品研發、品牌營銷以及聯農帶農等方麵下功夫,推動實現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全麵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和發展後勁。
把耕地保護、田長製落實情況作為政治監督重要內容
12月5日,陽江市委常委會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強供銷合作社自身建設。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堅持耕地保護優先,建好管好高標準農田,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要全麵推行田長製,壓實田長製工作責任,加強溝通聯動,把耕地保護、田長製落實情況作為政治監督重要內容。
湛江市委書記餘鋼:
協同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帶、示範村建設
12月3日,市委書記餘鋼到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召開現場辦公會議。他強調,要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壯大縣域特色產業、做強產業園區、強化招商引資,夯實縣域經濟基礎。要以典型鎮、典型村建設為引領,協同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帶、示範村建設,加快“七個一”建設,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要堅持縣域統籌、城鄉一體,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深化改革創新賦能,大力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典型案例、創新做法。
做大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富民產業
12月5日上午,市委書記餘鋼前往麻章區調研。他強調,要積極探索“資源+創新”發展路徑,強化科技賦能,做大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富民產業,推動紅樹林碳匯經濟、紅樹林生態旅遊等在麻章取得新突破。要抓住產業這一根本,因地製宜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更好實現富民興村。
加快打造現代化嶺南新鄉村
12月6日,湛江市委常委會到湛江經開區調研並召開擴大會議暨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會議,市委書記餘鋼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強調,要統籌推進工業發展和海洋牧場建設,大力發展濱海旅遊,加快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係。要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發展鎮域經濟,加快建設美麗圩鎮,加快打造現代化嶺南新鄉村。要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加強基層黨建。
肇慶市委書記張愛軍:
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
日前,張愛軍到鼎湖區開展“百千萬工程”專題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他強調,要大力發展集約高效、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要深入實施現代農業“成百上千”工程,紮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充分發揮供銷社資源技術優勢,持續培育壯大優勢農業產業集群。要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產業規模化、品質化、品牌化發展。要依托鄉村特色資源,因地製宜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集約高效農業,不斷拓展鄉村民宿、農事體驗、農旅融合等農文旅新業態,持續提升產業增值空間。要堅定不移做好宣傳推廣,聚焦羅氏沼蝦、沙糖桔、杏花雞等特色農業,圍繞農業種養、加工、科技、服務等全產業鏈條,總結挖掘提煉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版圖。
清遠市委書記殷昭舉:
加快打造千億級農文康旅產業
日前,清遠市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召開,市委書記殷昭舉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持續做好做優“土特產”文章,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動鄉村民宿提檔升級,加快打造千億級農文康旅產業,全麵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要狠抓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持續推進“綠美清遠”生態建設。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雲浮市委書記盧榮春:
現代農業產業要下好“科技賦能”先手棋
日前,市委書記盧榮春到鬱南縣調研“百千萬工程”推進工作,強調要堅決打好打贏農房風貌提升攻堅戰和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攻堅戰。要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緊扣打造千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下好“科技賦能”先手棋,打好“品牌賦能”主動仗。要突出抓好鄉村綠化美化,充分利用“四旁”“五邊”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拆違建綠。
打好“兩大攻堅戰”
12月3日,市委書記盧榮春到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調研,強調要深入基層調查調研,重點圍繞大抓產業發展、打好農房風貌管控提升和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兩大攻堅戰”等重點工作,查找工作漏洞和薄弱環節,在一線“解剖麻雀”,幫助解決問題。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楊雪
剪輯:南方農村報記者 方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