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以農業技術為核心的中国循環模式
在了解“天時”、“地利”等自然規律的古代同時勞動人民也十分重視對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的相關規律的觀察,進而產生了“時宜”、循环“地宜”、农业“物宜”的模式“三宜”原則。明代農學家馬一龍對之作了較為全麵、特征科學的中国說明:“合天時、地脈、古代物性之宜,循环而無所差失,农业則事半而功倍。模式”根據“物宜”原則,特征勞動人民先民通過長期的中国生產活動經驗,總結出了一係列的古代農業技術,通過對農作物生產條件和生長環境的循环優化改良,保證農業生產活動中增加產品的輸出,減少資源的投入。總結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節水農業。水是農業的命脈。我國北方有許多幹旱半幹旱地區,水資源奇缺,尤其冬春之際,少雨多風,農田幹旱,禾苗枯萎,農業歉收。曆代人民在農業生產中不斷探索實踐,采取多種技術措施與幹旱作鬥爭,為發展我國的節水農業積累了寶貴經驗。明代的《農政全書》中總結出了“用水五術”,從地上、地下等諸多方麵廣辟水源,引水灌田、修梯田、築池塘、建水庫等積蓄水資源,以備旱年使用。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就是古代節水農業發展的典型例。
(2)溫室栽培。我國是世界溫室起源最早的國家,這一技術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一項重大成就,且源遠流長。秦始皇時期的溫泉水種瓜是利用地熱資源來冬天種菜的開端,西漢已經出現了初步的“人工溫室菜園”;“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直到明清兩代,溫室生產日驅繁勝,但是由於產品的稀缺性,往往隻能在王侯富商家中才能看到。這一技術的發展不僅能改變作物生長成熟的季節,還能加快生長速度,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3)選育良種。選擇和培育農作物優良品種,是實現農業增產的重要措施,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這方麵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汜勝之書》提出了穗選法:“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操處,曝使極操”;搜選法:用馬骨煮汁,再加附子(有毒藥物)、羊糞和蠶糞,進行拌種,使得篩選出的種子耐旱抗蟲,根強苗壯;《齊民要術》中提出了水選法:把籽粒放到水裏,選取沉底的留作種子,因為它們沉實飽滿,適於繁殖,此外還有留種田配以精細管理來保證作物品種的質量。清代農學著作《知本提綱》中明確提出了“蓋種取佳穗,穗取佳粒,收藏又自得法,是母氣既強,人地秀且實,其子無不良也。”這種精心育種方法和現代的選優良種技術基本一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在《物種起源》中說:“選擇原理的有計劃實行不過是近75年來的事情,但在一部古代的中國百科全書中,已有關於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
(4)嫁接扡插。嫁接作為一種植物無性繁殖技術,在我國古代也有約2000餘年的曆史,元代《農書》中記載了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靨接、搭接等六種接法,並說“一經接搏,二氣交通,以惡為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勝言者”。
(5)防病蟲害。我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觀察認識到了自然界中生物相互製約、一物降一物的規律,並應用於農業生產活動中,主要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木治蟲等方法。用天然藥物噴灑或薰蒸來保護農作物,以黃柑蟻防治柑樹病害,唐代劉峋介紹嶺南農民在荒田中聚水放草魚子,“一二年後,魚兒長大,食草根並盡。既為熟田,又收魚利,及種稻,且無稗草方”,稱其為“養民之上術”。
4結論
正如飯沼二郎先生在《恢複傳統經營方式重建日本現代農業》中所說:“否定傳統農業的現代化,將會導致農業的衰退;隻有尊重農業傳統搞現代化,才會使農業迅速發展。”雖然說循環農業不是簡單複古的自然農業或傳統農業,必須結合現代高新技術對農業係統結構和生產方式進行優化改進,但從古代傳統農業循環模式的研究得到諸多啟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通過對中國古代不同農業循環模式的分類研究,係統分析了各類古代農業循環模式的發展進度以及主要特點,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1)古代農業施用的農家肥多種多樣,對於不同的作物施用不同的糞肥,不同的糞肥具有不同施用方式,現代循環農業模式中養分的補充也主要依靠化肥,農家有機肥往往隻是補充,且施肥方式也逐漸趨於單一化。因此現代循環農業的發展應該學習古人“因物製宜”的思想,進一步提高測土配方施肥的精準度,提高農家肥施用比例。
(2)古代連作、輪作和間作的耕作製度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通過在小塊土地上的資源投入獲取最多的收益,同時還能保障土壤地力“常新壯”。現代循環農業模式的種植規模往往較大,由於現代機械化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平原地區的大型農業園區,大片區域的種植品種單一化程度極高,基本不存在多種作物間作互補的現象。因此現代循環農業的發展應該尋找更適合現代機械化耕作模式的輪作、間作搭配,而不是為了方麵管理使種植品種過於單一化。
(3)古代“天宜”、“地宜”、“物宜”的耕作原則,通過發揮人的主觀意識改善生產環境,創造有利條件,使得農業生產多元化程度極高,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經營模式。現代循環農業模式也應遵循“三宜”原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發展水平。
(4)古代農業生產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多使用生物手段,一物降一物的自然規律,產出的是純粹的有機農產品。現代循環農業模式對於病蟲害的防治也應減少農藥的使用,多采用物理、生物的手段,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綠色科技》2019年10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農業,質量,技術,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