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新收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集农加快今年以來,作物种质资源种体我國種業發展不斷進步,构建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08萬份,商业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完成建設並投入試運行,化育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新收系為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集农加快
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作物种质资源种体我國種業發展水平還有較明顯差距。构建近期,商业從中央到地方,化育一係列聚焦種業的新收系政策舉措密集出台落地:加大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力度,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體係,集农加快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新形勢下,作物种质资源种体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接下來還有哪些新舉措?
種業科技創新水平穩步提升
最近,在海南南繁基地,王效寧的團隊連獲喜訊:試驗田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斤,新育成的水陸兩用生態稻在多地推廣。
“前陣子,我們在三亞崖州區的試驗田完成晚稻測產,雙季畝產1586.86公斤,創海南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效寧介紹,高產背後是優良品種的支撐,今年40畝試驗田選育的是高產雜交水稻新品種,比起之前的品種抗病性更強、穩產性更高。
談起另一個喜訊,王效寧表示:“近年來,除了大力選育高產品種,我們還在糧食作物綠色高效產業化上下功夫。新育成的水陸兩用生態稻具有比傳統水稻節水70%、化肥農藥施用量減少30%以上、省工50%、節本增效50%,以及溫室氣體甲烷排放減少等優勢。目前,該品種已在海南多地開始推廣。”
南繁基地作為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台,越來越多新品種在這裏誕生。據粗略統計,這兩年,每年通過南繁基地育成的新品種超過1000個。
數千裏外的內蒙古,也誕生了一個新紀錄:日前,位於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的內蒙古鹽堿地水稻高端品種選育基地,水稻新品種“金黃香三號”以畝產806.66公斤,刷新我國北方高寒地區一季稻常規水稻的單產新紀錄。內蒙古稼泰綠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勳表示,“‘金黃香三號’的特點就是抗鹽耐堿、生產期短、不倒伏,是專門為沿黃灌區培育的高產優質鹽堿地水稻新品種。”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蒙誌剛介紹,為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內蒙古提升玉米優質新品種自給率,鞏固向日葵種業國內領先地位,重點加大小麥、大豆、水稻、馬鈴薯優質新品種選育力度。其中,向日葵品種“三瑞9號”推廣麵積已達50萬畝左右,雜交穀子品種“兩優中穀2”畝產達500公斤,較常規品種增產10%左右。
從南到北,今年以來我國種業發展迎來不少新變化。日前,一份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調研報告顯示,我國種質資源保護取得積極進展,種業科技創新水平穩步提升,種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扶持政策體係逐步建立健全,種子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數量超過52萬份,保存總量居世界第二位。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製種大縣可以保障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用種需求。
做好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
進步明顯,但仍有差距。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種子在“有沒有、保生存”這個問題上,立足國內是能夠滿足的。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一些品種、領域和環節,如果出現極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確實會影響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做好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是第一仗。
今年3月,新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正式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事關種業振興全局。沒有種質資源作基礎,再先進的育種技術和保障條件,也不能憑空育出新的品種來。”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介紹,新形勢下開展全國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加快摸清資源家底、實施搶救性收集保護、發掘一批優異新資源,已成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一項緊迫任務,對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種業振興意義重大。
孫好勤近日介紹,截至目前,普查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08萬份,新發現鑒定畜禽遺傳資源18個,新收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3萬餘份。這些資源有的年代久遠、有的珍稀瀕危、有的承載了農耕文明和傳統文化,特別是填補了青藏高原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的空白。
好資源,如何得到有效保存和利用?種質資源庫是關鍵。孫好勤介紹,目前,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已於9月份完成建設並投入試運行,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7月份已批準立項,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10月份已正式投入運行,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升級改造有關工作也開始啟動。“這些都是我國農業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重要設施,是‘國之重器’。”
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各地也積極布局。12月初,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到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保存能力將達到40萬份,其中近期種質貯存量25萬份,可拓展種質貯存量15萬份。
“全市12萬份種質資源分散保存在育種課題組或企業育種家手中,種質資源保存條件差,貯存數量少,貯存年限隻有5年至10年,每年都有大量珍貴種質資源由於儲存保管不善,喪失活性,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直接製約本市農作物種業可持續發展。”天津市農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立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有利於加大對具有天津特色優勢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談及進一步推廣利用,孫好勤說,普查收集是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接下來將深入推進新收集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鑒定,加快開展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的生產性能測定;推進資源登記工作,推動發布可供利用的種質資源目錄,通過構建資源信息係統,實現種質資源共享的數字化、信息化;加大開發利用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專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種。
大力扶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發展現代種業,企業是骨幹力量。日前,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3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我國白羽肉雞育種攻關實現從0到1的實質性突破,將擁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這背後,均有企業的身影。
作為3個品種之一“廣明2號”的培育者,廣東佛山市新廣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尚根表示,在多方支持下,“廣明2號”曆經10年培育成功。公司用“黃羽肉雞的利潤”投入到“白羽肉雞的研發”,投入達2.5億元。接下來將建立新的祖代種雞場、父母代種雞示範場、商品肉雞標準化示範場等,未來五年計劃推廣“廣明2號”祖代20萬套、父母代2000萬套、市場占有率達到10%。
“把我國企業的生產供給能力穩住了,種源的‘基本盤’就能牢靠。”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農作物常年用種100億公斤,80%依靠企業供給;養殖業每年需要仔豬6億多頭、犢牛4500多萬頭、羔羊3億隻、雛禽150億羽、水產苗種6萬億尾,絕大多數也來自企業。
聚焦企業,日前全國種業企業扶優工作推進會在京召開,強調大力扶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唐仁健說,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把種業企業扶優列為五大行動之一,要求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體係,著力打造一批優勢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由領軍企業、特色企業、專業化平台企業協同發展的種業振興企業集群。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約80%的種業科技資源和人才集中在科研單位,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我國種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競爭力不強,農作物種子企業有7000多家,最大的10家企業年銷售額約100億元,市場份額僅占國內的13%左右。
據了解,為加快形成種業企業陣型,我國將突出重點品種、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分別篩選出優勢企業,給予分類指導、精準扶持。針對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等還有差距的領域,支持企業加強育種創新攻關,提高種源質量,盡快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同時,鼓勵引導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與優勢企業加強對接,共建研發平台或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推出適合種業特點的金融保險產品,完善育種研發、生產加工等配套設施和專業服務,加快構建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體係。此外,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健全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製度,積極鼓勵並幫助種業企業維權,嚴厲打擊假冒侵權違法行為,為企業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有效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
“現代種業是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聯結科技和資本、打通研發和市場,最佳的組織形式就是企業。”唐仁健表示,做大做強種業,必須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