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陆铭《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對協同推進人民富裕作出了重要指示。
決議指出,大城必須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市更促進共同富裕,增加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教育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投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陆铭堅持全麵依法治國,大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市更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加
教育是教育最大的民生,也事關共同富裕。投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日前指出,陆铭提高一個地區的大城教育水平,對於提高這個地區的市更平均收入有顯著作用。他呼籲要格外重視為人口流入地提供相應配套的教育資源。
關於教育對提高收入的作用,陸銘表示,首先來自經濟學“人力資本外部性”的概念。“如果我生活在一個大城市,因為周圍很多都是高技能勞動者,通俗一點說就是大學生,那麽我經常和他們接觸的話,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外溢。”
根據其團隊的研究,如果一個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這個城市所有人的平均收入可以提高21%。
其次是來自技能互補的推動。陸銘說:“當大城市積累了更多高技能勞動者時,會產生對低技能勞動的需求。比方說,在生產中,高技能勞動者需要輔助人員;在生活方麵,他們需要餐館服務員,需要外賣小哥,這將帶動消費型服務業的需求,為大量普通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
此外還有學習效應。“我們最近有個研究發現,給定進城時間,比如說我們兩個人都已經在城市生活了10年,如果我比你早進城的話,那麽我就有更高的概率去從事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而且會有更高的概率去創業。”陸銘說。
從學習效應出發,他進一步指出,人口持續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大城市和中心城區聚集是客觀規律,順應人口流動的規律對於提高教育水平至關重要。
“目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就是初中生,發達國家平均是高中生。所以中國要進入高收入國家,大家至少要提高到高中學曆。問題是提高誰呢?城市人口基本都會上高中,實際上就是提高農村戶籍的教育程度,因為大量農村人口初中畢業以後就不再上學了。”陸銘說。
他指出,從深層次看,人口流動的目的是追求高收入和高回報,這個過程間接地提高了教育的回報率。城市越大,教育回報率越高。因此,要尤其重視為人口流入地提供相應配套的教育資源供給。
“沒有其他的公共服務,能像教育這樣依賴於空間。比如醫院,如果建得遠一點,大不了我看病時打車過去就行。但學校不是這樣的,學校的建設必定與人口定居在哪裏有關。”他說。
陸銘還表示,增加人口流入的城市地區的教育供給也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途徑之一,這需要政府、市場、企業三方共同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三方缺一不可。
(陸銘的講話來自11月23日他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1年會上的發言)